《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本书属于国家珍贵古籍丛刊系列,本系列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按照“品种完整、注重普及、体现价值、避免重复”的原则从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选取时代早、流传少、价值高、经典性强的五十种善本高精彩印,首批十种,每种均请该领域专家撰写导读,促进古籍成果整理。本书为首批入选典籍之一,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 (宋)苏轼撰 题王十朋纂集 东坡纪年录一卷 (宋)傅藻撰 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卷一至四、九至十二配另一印本)。
此次影印的《稿本随园诗话》,底本为天津图书馆藏本。该本原藏于江苏省泰州市新华书店古籍部。据卷首晚清人储筱芳的题跋可知,此稿本系道光二十七年(1847)储赐锦(储筱芳之父)前往江宁(南京)坐馆期间,游玩袁枚旧居随园时,于园内捡得。这一稿本系袁枚手迹,反映了这部诗学名著的一个比较早期的形态,其中包含了大量刻本所无,或与刻本大相径庭的文献信息。不论是勾稽考证相关清代诗人诗作,还是探究《随园诗话》自身的形成过程,抑或考察袁枚诗学思想等,它都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书稽考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及诗词文合集共一百零六家。与一般叙录类著作泛泛叙及唐集各种版本不同,本书特别注重对百余家唐集的历代数千种传本的具体考察,手检目验,勘查其版本特征、编次体例、文字正误、版本源流以及该集在唐宋以来直到近现代的流传、演变等情形;并对这些唐集的书名、卷数、成书年代、编辑者、刊刻者、收藏者等等,亦按时代先后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述。对研究唐代文学、史学以及目录学、版本学、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版本收藏而言,是一部资料丰富、使用便捷的参考书。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本书以清经韵楼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工作底本,以专书的框架纂集抄录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四部群书的专门考证研究,分为横纵两个维度。横向的维度是将《说文解字注》对四部群书的考校置于群书各自的框架下逐条排列,以四部群书分章,记一百零四章。问题条目计五千余条。纵向的维度是指每一条目之首以标签的形式标明段玉裁所考为哪一方面内容,包括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辨伪学、经学、史学及其他九大类二十五种标签,每条之末标明其于《段注》中的位置。书末附录十余篇相关札记或专题论文。本书目的在于一览《段注》对某一专书(例如《史记》)的全部研究,或同时检得《段注》某一方面问题(例如破读群书假借,再如历史地理考证)的所有相关资料。
《王侍御类稿》是“王圻全集”十种中的一种,是明代中后期的文献学家、历史学家、藏书家王圻的诗文集。全书共十六卷,卷一至十三为文集,卷十四至十五为诗集,包括奏疏、序、记、跋及诗词等,卷十六“附刻”部分包括“茸城倡和集”“碑记”“墓志”等内容,体裁多样,内容广博,弥足珍贵。本书现存的专享版本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由王圻次子王思义在已佚的《洪洲类稿》《明农稿》的基础上重编的版本,本次点校即以此为底本,以希对研究王圻的生平交游、学术思想、明代典章和上海风俗文化产生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本书对清词巨擘陈维崧词集进行合校。整理底本采用《乌丝词》(《十五家词》本)与南开大学藏手稿本,同时参校以蒋景祁刻本、《百名家词钞》本、《迦陵词全集》本、《湖海楼全集》本,同时尽可能通校所有选录陈维崧词之清代选本,另加补遗词一卷,共计整理陈词1667首,每首词后均保存原词本来所附之评点,并另辑评以做补充。整理次序上,按《乌丝词》与手稿本原编分目。内容上,每词后附校记,原集所含诸家评语一并存录。稿本系此后《迦陵词》各种刻本之基础,最原始地保存了陈维崧词作,文献价值极高,为首次进行点校整理。又从各种词话、词选及文章评语中辑出总论性质文字,别为一卷,题名为“迦陵词总评”;辑陈维崧论词之语,为“迦陵词话”一卷,冀能与迦陵词互为印证。最后则编制附录三种:序跋、传记、《迦陵填词图》题咏。列入“
本套书乃袁桷诗文集,前十七卷为韵文,计收赋、骚、诗、赞、箴、铭等一千四百余篇;後三十三卷为散文,计收记序、碑状、诏令、表启、题跋等九百余篇。此次整理,据《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宜稼堂本等。附录新增,分别为诗文补遗及存疑、谧议碑铭、序跋提要,或补遗拾阙,或可便知人论世之用。
为推动中国传统读书、藏书、护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特举办“琳琅萃珍——奥莱美术馆古籍善本展”。此次展览汇集民间收藏唐宋元明清典籍约130件(组),其中近五十件国家一级文物,分为四个版块:(一)早期写本、刻本(二)大藏经系统及重要单刻经(三)泥金写本、彩绘本、拓本(四)姑苏版画,其中多数展品未公开展览过,更有多种孤本,涵盖捺印本、写本、刻本、绘本、拓本、套印本等,装潢形式包括单叶、梵夹装、卷轴装、卷轴、经折装、册页装、线装等。
本书是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副主任魏祝挺的近期新著作,是迄今为止专享将目光聚焦于吴越国时期塔幢身上的著作。相较于吴越国塔幢的盛名,当代关于吴越国塔幢的研究,却基本停留在个体遗存之调查、分析、复原的程度上,并没有形成统一和宏观上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的吴越国塔幢研究。本书作者依靠零散的吴越国塔幢地面遗存资料,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吴越国塔幢尽可能全部调查考证出来,建立起一份吴越国塔幢的资料谱系,集中研究了吴越国塔幢的形制、结构、装饰、功能、布局、舍利和供养品等各个方面,系统完整,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本书总共收录吴越时期舍利塔109处(另有59处存疑)、高僧塔30处(另有4例存疑),吴越时期经幢39处,通过五章正文、一份翔实的概述以及四则附录进行描述,勾勒出吴越国
此次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却扫编》,以“浙江图书馆藏清宣统三年(1911)周大辅影抄宋临安府尹家书籍铺本”为底本,简称“影抄本”《却扫编》。周大辅(18721930后),字左季,江苏常熟人,清末民初任杭州税吏,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尤爱抄录稀见善本。 《却扫编》一书,现存三卷,为宋人徐度寓居吴兴卞山时所作,据其自序,“地僻且陋,旁无士子之庐,杜门终日,莫与晤言,间思平日闻见可纪者,辄书之,未几盈编”,“时方杜门却扫”,故名《却扫编》。是书多记宋代典章制度、前贤轶事,间及论诗之作。因徐度自身家世、仕宦履历与史学素养等因素,除文学价值外,该书更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荆楚文库》项目之一。2011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现经修订,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重版。熊廷弼(1569-1652),字飞百,号芝岗,明末湖广江夏(今武汉市)人。明末将领,万历进士。熊廷弼生活在内忧外患为断的晚明时代,一生三次赴辽东处理边疆事务。他性情忠耿,直言敢谏,是明代著名的忠臣。本书是熊氏的诗文集,是在各种熊氏著作单行本和选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从《辽中书牍》《按辽疏稿》《熊经略疏稿书牍》《熊襄愍公集》四书中选取相关文献,分卷编排。并校勘文字,编制附录。
。。。
本书收集了曾杲从2019年至今的部分金属铸造印章作品。较之他之前的作品,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更展现了“厚”、“朴”的创作理念,意境更为宽博,用刀沉稳爽利,精彩之处多在不经意间,颇有妙手偶得之感。同时,取法更为广泛,在延续之前宋版书之宋体字入印的古雅之外,更采用魏碑、唐楷等入印,巧妙以介格为区分,让这些本不适宜入印的文字,合理印化,带来奇妙观感。多字印的构成,更错落有致,精彩纷呈。在印文内容的选择上,他也不局限于古人诗文,采用了很多颇具现代性的内容入印,让印章更富有时代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