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袁珂先生在系统研究《山海经》基础之上,经过校勘、考辨、注释,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的一部传统文化典籍经典之作。《山海经校注》自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于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是研究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著作。 与一般校注类著作相比,作者以其深厚的神话功底,旁征博引,对《山海经》中相关神话的解读颇有独到之处。注释除引经据典外,还注重《山海经》本身的内证、新近文物出土的学术成果,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运用,不但解释了中国远古神话的问题,而且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文所配插图,更弥补了古本《山海经》有图,而今已亡佚的缺憾。 为满足不同作者的阅读需求,此次编辑出版简体横排本。
《系辞传》是对《易经》的通论,相传为孔子所作。这本书通过对《系辞传》的逐句讲解,使我们看到,《易经》卦爻辞背后的天道,并更进一步,把天道转为人道,使六十四卦成为六十四种德性的修养。可以说,《系辞传》建立了一套与天人之道及人性修养相融的《易经》的儒家哲学。读过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高远和深广。
《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 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
《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 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清百家词录》是近人周大烈编选的一种清词选集。选编始于1938年,竣稿于1973年。全书分为16卷,共收清代词人109家,录词作1112首,入选词人以朱祖谋《清词坛点将录》所取诸家为准,既有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有卓然自立的名家和独具个性的小名家,词作选录则注重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今据现藏上海金山区图书馆的周氏亲笔稿本四册点校整理。
本作品收录罗卓英的《呼江吸海楼诗》、王陆一《长毋相忘诗词集》、王世鼐《猛悔楼诗》。三家作品多作于抗日战争之时。罗卓英作品见证了战场上的风云,字句多带金石声,使读者如见当年之金戈铁马。其中多数篇章,如《芦沟曲》《吊宝山殉城姚营官兵》《上高会战奏捷四首》《远征军贺捷诗三首》等,在当时就为战地记者广泛传播。王陆一诗词多写于南京沦陷后撤退到武汉时,回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处南京的景致,表达了对失陷故土的怀念,也寄托了收复失地的决心。王世鼐的诗作则反应了抗战时期在 陪都 重庆的生活经历。三家作品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
本书由五部分构成:《古诗十九首》、旧题苏李诗及其他古诗选、汉乐府选、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选。每个专题前有导言,每首后附详注和讲评。便于作者从点线面把握这些诗歌的内涵。本次增订版,(一)修订了导言。(二)增加了版本与校勘。(二)增加了《文选》中《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部分的李善注和五臣注。进一步发掘《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的内涵,揭示它的思想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诗学目前的地位,特别是从母题和意象方面作一些新的阐释。作者参考了朱自清、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注解,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程千帆、沈祖棻的《古诗今选》、王运熙和王国安的《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以及辛志贤、韩兆琦、聂石樵、邓魁英、许逸民、黄克、柴剑虹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还把他的《梦雨诗话》,采撷入书中。
《尚书》是中国 早的关于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夏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诸多重要史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为重要的文献之一。 《尚书译注》以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的阮元刻本《尚书正义》为底本,主要从题解、注释、译文、段意四个方面予以综合阐释。其中,题解侧重解说各篇内容、发生背景、现代价值等;注释既有字词训诂、章句疏解,也有对典章制度、历史事件的扼要说明,难字还加注读音;译文忠实于经文,直译为主,文风流畅;段意重在疏通行文思路、概括基本内容,加深理解。 本书是钱宗武教授在四十余年《尚书》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一部 经典普及本。
《脉经》为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脉学专着。 全书十卷。前九卷分为九十七篇,第十卷不分篇,为手检图二十一部。本书论脉,其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举凡脉形脉法部位,三关病候治宜,三部九候脉证,脏腑脉候主病,百病生死脉诀,四时损至脉证,平病怪脉辨疑,脉辨姙娠男女,扁鹊华佗*诊,《内》、《难》、《伤寒》精论等。 本书首列脉形状指下秘诀一篇,若网在纲,将各种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确立了脉象的基本标准,从而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本书论脉。指出了男女妇孺之异,突出脉之阴阳虚实,凭脉参证以诊治疾病,故本书既不失为脉学经典,又启後世脉学以发展。 另外,沈炎南主编的《脉经校注》是在广求版本,精选底本与校本的基础上,经校勘、注释整理而成的王氏《脉经》,名曰《脉经校注》。《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