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以及与其他各家思想的论辩,文辞气势磅礴、雄健优美,是以 仁政 王道 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极为推崇孟子,认为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孟子集注 序说》),自此,孟子被称为 亚圣 ,孔孟并称。朱熹的《孟子集注》,是诸多《孟子》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其中体现了许多理学思想。本书在影印宋版基础上又加入了释文和诵读音频二维码。
《庄子》是先秦道家重要经典,战国中期庄周及其后学所撰,经西晋郭象删削编定,尚存三十三篇流传至今。《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十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1193 1271),号鬳斋,福建福清人,撰有老、庄、列三子口义。此书采用通俗易懂之口义形式,解说《庄子》文意,评析文章技法,阐释义理要旨,注重以儒解庄、兼纳释道,引用大量儒家经典以及释家灯录、语录注解《庄子》,别开生面。此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施观民刻本为底本,以宋咸淳五年延平刊本、明正统《道藏》本为校本,并注释口义部分字词及用典。末附林希逸碑志、序跋及研究论文等,用为参考。
沈曾植(1850 1922),为晚清著名学者,于医学、古代刑律、版本目录、图画、碑帖、乐律等,无不精通,其学术成就之卓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民初之学术水平,被誉为 中国大儒 。但其生平著述在当时几乎未成书出版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由著名学者钱仲联(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为之整理,计已出版《海日楼诗校注》(后改名为《沈曾植集校注》)和《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 此《海日楼文集》是由钱仲联点校的沈曾植文集中*后尚未出版的部分,经重新整理、增补内容。全书均为沈曾植的学术性文章,按文体编订,分四卷:卷一,论说类(4篇)、书类(6篇)、序类(30篇);卷二,跋类上(31篇);卷三,跋类下(49篇);卷四,赠序类(1篇)、杂记类(7篇)、碑铭类(9篇)、传记类(5篇)、铭赞
解读大运河文化的普及读物。 诗言志,歌咏言,律和声 ,历代咏叹运河的诗篇,足以构成一部浩大运河诗史。本书试图以历代咏唱运河的诗词为素材,按时代顺序分章节,连缀成篇,融合历代运河的河工、漕政、盐运、闸坝、关征、水利、民俗等方面,以便于运河相关的诗词解读。涉及诗词形式有汉乐府诗、隋唐格律诗、宋词、元曲、明清诗、竹枝词等。通过历代诗词,认识运河文化和运河给历代人民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以期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给读者以血肉丰满的运河文化知识。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秋水庵花影集》是明代晚期重要的散曲作家施绍莘的词曲作品集。施绍莘(1581 约1640),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代华亭县令施退翁第十二世孙。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传世,被吴梅先生称作明代散曲 一代之殿 ,被任中敏先生推为 昆腔后一大家,明人散曲中之大成者 。此集是现今可知施绍莘唯一一部作品集,共五卷,前四卷主要是散曲(卷一至卷四前半部分为套曲,卷四后半部分为小令),第五卷为词。其中以套曲成就最高,集中今存的套曲数量居明人之冠。几乎每篇套数之后都有跋文,除施绍莘自跋、自记之外,尚有陈继儒等70余人所作跋、记和评语,总计达200余篇(段);另外全书眉批、夹批数量达数百条之多,此前未经整理,属于明代文论领域的 遗珠 。 本次整理汇集了原书现今可见易见
《尔雅》是 部词书,因其重要,历代学者广为注释。郝懿行撰的《尔雅义疏》因成书较晚,能汲取各家之长,如因声取义、词义发展等,尤其是百科类条目重目验。因此郝疏得以广泛流传。该点校本以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校以咸丰六年刻本,经文与郭注则参校以《十三经注疏》(中华)、《尔雅校笺》《尔雅今注》等。
此书为西晋陆机赋、诗、文全面而深入的整理本,内容包括:前言,叙例,陆机赋、诗、文各篇之校勘、笺注、集评,陆机赋、诗、文的辑佚,历代有关陆机作品的总评。另附陆机年表、传记资料、序跋题识、笺注引用及参考书目四种。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独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
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终于看到了先秦未焚书的真正面目,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写本,其成书年代要比抄写时间更早,是郭店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篇论述治国、修身、为学、向德之要,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这三篇用战国楚文字书写,用语特殊,释读、编联难度很大。本书稿就是在学术界对郭店儒简研究成果全面收集与著录的基础上,为之重新做编联与释文,加以详注,力争在一些疑难字的考释及竹简编联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细密的研究,为古文字、古文献、思想史领域的爱好者及专家提供一个准确、完善的文本。
《读杜心解》,清浦起龙撰。浦起龙,字二田,无锡人,雍正八年进士,曾任苏州府学教授,撰有《史通通释》。《心解》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编排体例,它以分体为纲,兼顾编年,全书六卷分别收录杜甫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和七排、五 和七 ,每卷将系年标于卷首,内部亦以时间为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阅。《心解》堪称清人注杜的杰出代表,在众多杜诗注本中,它的长处在于注释简明扼要、去繁就简,不作典故方面过于繁琐的引征和考证,而重视讲解章节大意,帮助读者把握写作背景。浦氏秉持“以诗人之心还杜以诗”的阐释学观点,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注重心领神会的传统,常有独到见解,于钱注之外仍能有所补充和建树,使得《心解》成为杜诗批评 一部 特色的著作。全书收诗范围广,校注及注释客观准确、简明易懂,有助于读者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尚书正义》成书于唐初,有序一百篇,文五十八篇,经历代学者甄别,其中二十五篇属后代学者搜集连缀古史材料而成的文献,虽有“伪”称却并非完全向壁造,因而也具有一定价值。被判定为“伪孔传”的注释,对《尚书》的解读也大多是准确的。孔颖达等的疏解,吸取前代各家旧疏,更对《尚书》经文和孔
《环谷集》八卷,元汪克宽撰。由其家族后人汪宗豫在清代康熙年间整理其遗稿的基础上,汇集成书,于康熙年间刊刻。共8卷97篇,主要包括各种赋文、辞文、策论文、序文、记文、传记文体等。 《檗庵集》二卷,明汪褆撰,分为上、下两卷,主要包括各种书、序、记、说、原、文、传、议、赋、诗等内容。 《石西集》八卷,明汪子祜撰,卷末附《崇禮堂詩》一卷,为汪子祜元孙宗豫搜辑遗稿,汇集而成。共收录诗文279篇,赋7篇,书、祭文各1篇。 此次点校的《环谷集》《檗庵集》《石西集》,均以康熙年间汪氏三先生集刻本为版本。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的《呻吟语(上下)(精)》是明吕坤的一部语录体作品集。吕坤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故以“呻吟语”命名。共分六卷,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外篇分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作者立足儒学,融汇儒释道三家学说,积极用世,谈人生、谈哲理、抨时弊,内容关乎人生修养、处世原则、兴邦治国、养生之道等。其文体灵活,其文风言简意赅。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次将其收入三全本中,对其出注翻译,以提供读者一较为精良的阅读文本。
本书选明高濂撰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之《起居安乐笺》部分,讲述住所设计安排和外出游览事宜。《遵生八笺》撰写于公元1591年。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 《起居安乐笺》是《遵生八笺》的卷七至卷八,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卷讲居所装修和宜忌,下卷讲随身用具的选择和外出游览事宜。
《阮籍集校注》是陈伯君先生(1895-1969)的遗著。在本书之前,阮籍作品向无诗文合集的校注本,唯《咏怀诗》部分有黄节等人的注本行世,本书是第一次对阮籍的诗文进行校勘和注释,引用大量第一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乐论》、《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文的注释,作者从当时社会政局、哲学思潮出发,结合阮氏一生的出处、交游等情况,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寻奥探幽,堪称阮文的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