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目前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
本书阐释了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作者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全书论及中国文学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形成,文学与诸艺术之关系,中国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文化表现,以及中国这个文字化的社会之变迁。经由这些讨论可以看到,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事实上都处在中国文字符号系统的组织和制约中。
该书从伦理的视角切入,以《论语》这一原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诠释其文字、名物、制度和深度阐释其篇章结构及蕴含的历史内容、核心概念、观念内涵、思想。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融汇贯通研究,主要指向哲学视野的社会思想史的关注和关怀,是现时代学者对《论语》的比较新颖且系统的 和多层次的学术探究和撰述实践。全书的论述中心是孔子的“返本开新”的复古主义,方法上参酌诸家注说,但以自家通解为枝干,多所取舍,且留心用了较大篇幅“复原”语录体经典流传中遗失的语境,能做到自圆其说。
海外关于中国的研究已有上千年历史,有关中国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本书主要收集当代海外关于中国研究的英文著作书目,时间上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著作为主,兼顾二战以来的经典著述;内容上以中国哲学社会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 初以英文发表,1939年在英国出版。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中国士绅》的 初版本是费孝通先生发表于《美国社会学学刊》的长篇论文,题为《农民与士绅: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一种解释》,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结合费先生的口述编撰出版了全本,成为英语世界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难以忽视的参考文献。本书论述了传统社会中士绅与文人、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 初以英文发表,1939年在英国出版。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中国士绅》的 初版本是费孝通先生发表于《美国社会学学刊》的长篇论文,题为《农民与士绅: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一种解释》,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结合费先生的口述编撰出版了全本,成为英语世界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难以忽视的参考文献。本书论述了传统社会中士绅与文人、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鲜明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已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今人依然有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本书编委会从传统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何乐益的《中国的风俗》(Folkways in China,1929)按农历时间顺序,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文昌帝君、吕洞宾、妈祖、关羽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主导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八蜡、腊祭、驱傩、祭天等祭祀典礼。裴丽珠、米托发诺的《岁时》(The Moon Year:A record of Chinese Customs and Festival,1927)前三章介绍了中国历法、中国的众神以及传统时期的国家祭典,然后以月份为序,从十二月开始,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该书从伦理的视角切入,以《论语》这一原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诠释其文字、名物、制度和深度阐释其篇章结构及蕴含的历史内容、核心概念、观念内涵、思想。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融汇贯通研究,主要指向哲学视野的社会思想史的关注和关怀,是现时代学者对《论语》的比较新颖且系统的 和多层次的学术探究和撰述实践。全书的论述中心是孔子的“返本开新”的复古主义,方法上参酌诸家注说,但以自家通解为枝干,多所取舍,且留心用了较大篇幅“复原”语录体经典流传中遗失的语境,能做到自圆其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由小商品、手工艺活动开始,积跬步而千里,从不太发达的区域迅速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 于全国的省份。浙江如何开发自己独特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而形成所谓的“浙江模式”?许多学者试图从经济和政治政策角度来解释,但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因素却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浙江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呈示所谓“诱致性”变迁的特点,就当代浙江区域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问题进行探索。本书自2007年初版以来,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于“浙江模式”文化社会学视角的探讨持续不断,比如家庭工厂的兴起和繁荣的家族企业、区域集群,以及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浙江城镇”等。当前,随着“ ”战略的提出,“浙江模式”的内涵 具丰富,也 具现代性。本书计划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