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一书为许地山的著作,书中的内容为许地山先生根据自身理解结合史实对道教史进行的研究,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
《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以独特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视角提供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导论。作者本·海默尔探究了日常生活诸概念从格奥尔格·席美尔的文化社会学,通过1930年代的民意调查项目到米歇尔·德塞尔托等人的当代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文本到文化的 理论旅行 》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在文本中的 旅行 ,主要是从具体概念入手,看西方理论自身演变及在理论旅行后的具体实践;理论在文学中的 旅行 ,主要探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跨学科的理论旅行;理论在文化中的 旅行 ,跨学科和跨文化 理论旅行 在旅游领域的运用; 理论旅行 的教育及其他,也就是在理论教育层面探讨怎么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一个 理论旅行 的平台。该书用 理论旅行 的总框架在文本维度、文学维度、文化维度、教育维度和 旅行 本身看文学和文化现象,以及用文化研究和翻译的方法重新审视理论和话语实践。
《中亚2027:变化中的战略图景 未来十年的情境预测》一书脱胎于由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组织中亚国家学者完成的同名研究报告,由祖春明编,林立轩译。该研究报告首次采用了知识集成的研究方法,是所有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集体参与的成果。它选取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地区未来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情景模拟,可为我国预判中亚发展战略选择、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等提供借鉴。
本书对近三十年来兴起的叙事研究及叙事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思想做了系统梳理和全面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拓展性研究。不仅充分地将叙事疗法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思想融合,在本土化方
本书笔者欧阳坚将重点就如何提高文化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以力求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产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我们的政策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解决好文化产业政策指导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借助其他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和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索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处理好的关系和解决好的问题,以此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殷学明等著的《20世纪中国审美价值论研究》以20世纪中国审美价值论的大框架和微个体为关注面,从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用的“价值”两个视角,选取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七位美学家的思想进行研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法治进程中的江淮印迹 从司法鼻祖皋陶谈起,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学军 著 著 原价 ¥49.80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5-01
《故纸无言:民国文学文献脞谈录》辑校和阐释散落在民国期刊中的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文学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大中》《清华副刊》《知识与生活》《妇女文化》《民歌》《一四七画报》《光明》等,涉及鲁迅、郭沫若、冰心、俞平伯、穆旦、吴兴华等现代重要作家。无论是谈佚作、说版本,还是叙期刊、论演讲、考轶闻,都力求表达面对无言故纸的思考,考辨不厌其烦,论述不避琐屑,故名日“脞谈”。
楼宇烈著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可谓 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听楼宇烈教授用自己的哲学历练,与生活经验,告诉你生活的艺术、中华智慧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