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 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本书结合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目标要求,从八个方面阐释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规律,注重体现学理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一、厘清 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等若干概念。 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成因。要完整、准确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就要先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了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相互关系。本书在开篇特别撰写了 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 和 中国的基本民族关系 两章,目的是回溯中国文化的缘起,把握来龙去脉的流变。 三、准确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本书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框架来展开论述的,但尽可能避免简单地条块分割成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伦理、艺术等学科门类。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对交际语境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研究。其借鉴了当今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从“语境-语篇互动生成”的视角全面论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实际应用中。
为什么我们的店铺、街道乃至城市在渐渐失去魅力? 我们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街道? 百货店可以有怎样的新价值? 酒店是否只有好好住? 公共空间,如何打破无趣? 菜市场,如何逛出想象? 希望可以重新发现城市的面孔,让我们 有街可逛 。好的商业空间,具有多重魅力,可以满足人们购物、逛街、会面等多种需求,让人想一逛再逛。同时,这样的空间因为可以吸引并留住大量的人群,也会带来更好的商业回报,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场。 但是现在的城市里,看上去貌美、新颖的网红店多,耐得住品味、让人真正乐于去逛的商业空间少。一些时髦打卡区,甚至直接copy了东京、纽约某些空间的形态,但因为缺少内在的生态逻辑,而徒有其表。 《就是要逛才有趣》,邀请驻北上深、东京、伦敦、纽约等地的城市规划、建筑、经济研究者,以优秀的与遗憾的城市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注故乡,在不同的季节时间,有不同的书写方法,也有着不同的打开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是在寻找与故乡的 连接点 。 本书是正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对文化名家的访谈录,内容收录于 看不见的城市 看得见的生活 被遮蔽的理想 和 被遗忘的传统 四辑中,访谈对象包括陈平原、程章灿、张光芒、何艳玲、陆铭等二十位学者、作家,话题围绕城市、乡愁、理想与传统展开,解读了城市的特色、角色与未来城市的走向,学者、作家们针对南京、成都等地各抒己见,提供了视角独特的中国城市图景。
本部论著虽然从始至终贯彻着人学三大定理或定律的研究,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新的综合,但从本质上讲,本部论著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推理式研究,而是在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并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实行新的综合时,直接面对社会人生,以价值实现中的社会历史逻辑和人生逻辑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理论叙事。这只要读一读“价值实现与主体间意向性结构”、“价值实现的广泛因果论”、“文化逻辑及其辩证法的运动”、“知识结构与价值实现”、“深层价值实现的悟性”等章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本书是丁俊杰教授自选集,选文均为正式出版物所刊发。最早的选文刊发于1988年,最新的则是2023年,时间跨度35年,能够显示出作者的学术探索脉络。选入本书的文章没有严格按照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结集,而是以相对 聚拢主题 的方式排列。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 广告教育 广告批评 媒介调查与评价 广告观念与理论 以及 区域品牌 等。除学术论文外,本书还选入了十篇学术小品文。 选集的特点体现了一个 杂 字,正如书名所言,是 漫行 。当然,不是漫无边际,还是有边可依的。
本书为作者2020年以后对文化、文艺界名人的访谈实录,共收录了二十篇,访谈对象包括王立新、莫砺锋、米博华、赵振宇等学者专家及王尧、马国川、十年砍柴等 当红 作家。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疑问 人文如何才能有用 自始至终贯穿在访谈中,对于这个问题,受访者有着不同的解答,汇聚在一起成为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一剂良药。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当重新谈论人文 乡愁向左,诗意向右 生活人文化,人文生活化 站在文脉的延长线上 ,访谈人就各自研究、关注的领域产生的新问题,发现的新视角,涌出的新主张进行了阐释、判断和评价。
.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提高孔子学院中文教学质量。围绕教师培养、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巴西东北部孔子学院如何依据当地条件,着力提高中文教学质量,增强孔子学院的吸引力。第二,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从传播理念、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传播路径等方面深入探讨孔子学院在巴西东北部推广中华文化的方式方法,增强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中巴两国的民心相通。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 人们总说西方人是
365条微语,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感悟的记录,是一本关于觉悟生命智慧的碎片集,围绕生命智慧展开,内容包罗万象,越到后期作者的思想越深刻,越有深度,见仁见智。
本书是2013年-2019年七年时间,作者对自己思想记录的365条微语。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感悟的记录,是一本关于觉悟生命智慧的碎片集,围绕生命智慧展开,内容包罗万象,越到后期作者的思想越深刻,越有深度,见仁见智。
在《作为实践的文化》中,鲍曼尝试对文化的意义进行分类。他区分了作为概念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和作为实践的文化,并分析了“文化”这一概念在各类情境下的不同用法。对于鲍曼来说,文化是人类互动中一个不断变化的方面,它必须作为人类生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来被理解与研究。 鲍曼认为,文化是内在矛盾的。因此,文化既是导致失序的能动者,也是维持秩序的工具;既会陈旧过时,也会永垂不朽。文化的运转并不在于保存自身,而在于确保进一步实验和变革的条件。 本书是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也展示了社会学大师鲍曼思想发展的关键环节。鲍曼自己认为,在他的著作中,这是第一部探索一种新的社会理论而非谬误的作品。
本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年度论丛图书,有资金资助。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 第三极文化论丛 (2018),本书围绕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文化影响力的生成 主题展开,收录了中外学者的相观讨论文章若干。这些论文具体分别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当代影视文化影响力、中国艺术与文化影响力等角度展开,论题既有宏观的理论思考也有微观的个案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外学者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思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