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典故的含义,掌握典故的用法,我们编写了本书。全书精选了数百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言语、形貌、世态、国家、勤政、暴政、司法、军事、经济、哲理、品行、学问、技艺、谋略等篇。编者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阅读典故*原始的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此外,书中还收录了部分不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典故在演变过程中,其原有含义已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分类时难免有不妥之处,读者阅读时如了解了一个个典故,进行了一次语言和历史旅行,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跨过渭河,穿过能生长麦子、玉米和水稻的田地,向南很容易找到一个个山丘,那里长满蒲公英和何首乌,那里鸟儿在山谷中对唱,从这座山梁绕到那座山梁。偶尔从山谷深处升起一缕青色的炊烟,炊烟下几间茅屋、一篱菊花,竹窗内几页经书,隐士坐在泉水边的石头上笑谈着松风下山色的变化,松针一样碧绿的泉水上,几卷云升起来……
家训不仅是一个家族得以长期发展的精神纽带,更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中有关树立志向、品德养成,以及廉洁守法等方面的内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收录的近百篇家训,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吸收、弘扬家训中的文化养分,从而做谦恭有礼之人,组建和睦兴旺之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读书之于作文,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学生不读书却想写好作文,和蜜蜂不采花粉却想酿蜜一样荒唐。 读书是写作之本。这是一本点智慧之灯、开写作之门的阅读方法书。人大附中名师于树泉和吴凌带领初中教师和学生,开先河,开创性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历经10年的破冰、探索、实践与研发,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法和有效学习法,验证了学生读好书、写好文章的读写合一的制胜之道。全书用八章内容,全面、系统、客观地呈现对读写合一大语文教育的探索研发——验证过的细节把握、深入浅出、极具价值的教学法和学习法;让学生如醉如痴、乐此不疲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书单;助力阅读和作文所构建的反馈机制、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唤醒内在驱动
本书是一本有关汉字文化的普及书,选取了2010年《中华遗产》杂志组织专家票选的一百个代表中国文化的汉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人伦等方面,如天、人、阴、阳、耕、春、工、禾、一、山、水、禅、茶、和、礼、道、德、仁、义、忠等。本书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既梳理了这些汉字的造字方法、字形演变、字义流变等问题,又解读了每一个汉字所代表的文化、哲学意义。读者除了可以了解这一百个汉字的由来、社会演变,也能够从这些汉字中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本书图文并茂,知识性、观赏性相结合。2013年6月曾经在重庆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权输出到香港地区。 此次再版,除对 版的内容进行了少量的修订,还在以下方面做了完善;一是全新的编排方式,给人视觉之美,二是插入与每个汉字相关联的卜辞、铭文拓片、出土
本书收录了最具影响、最有权威的《论语》古注——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及关于孔子的权威传记《史记·孔子世家》及其历代注解,并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编校。读经兼读古注,体现述而不作的传统;结合《孔子世家》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