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是一本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出版,反映中国传统空间安置文化的原创大众科普图书,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地理学教授周尚意担任主编。本书按照地理学空间等级自高而低的序列,依次分为宇宙、天下、城市、乡村、园林、家庭6个单元、下设20个主题、89个专题。主要展示可以体现为视觉的、物质性的文化景观,如山水、城市、村庄、农田、园林、院落、庙宇等。本书力图透过不同景观的空间形式,展示其背后的地理道理及文化意义,如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等。如五岳(中国的五座名山)的位置关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观相关,又如园林中的一池三山设计手法与道家意境有关。同时,为了使内容更丰富,本书中插入了许多相关知识介绍、详细的局部介绍。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美观精致,设计巧妙。本书展现形式多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篇幅宏博,价值极高的一部编年史,宋代司马光等修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于盈积简牍之中,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其中贤君昏主、忠臣奸佞、勇将懦夫、志士小人, 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堪称巨制。由于全部用当时的文言写成,今天的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会有困难,因此,由中国社科院、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翻译,以便使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历史巨著。翻译底本为中华书局1987年4月第七次印刷的《资涌通鉴》标点本,与已出的20册标点本相对应,译文较为准确、流利、生动,以对译为原则,间有个别语序调整和意译。并采
本书收《中衢一勺》三卷,附录四卷,述水利、漕运、盐政;《艺舟双楫》论文四卷,论书二卷,附录三卷,论文辞、书法,其中对于书法提倡碑学,对推动清后期书风的变革有开山之功;《管情三义》赋三卷,诗三卷,词一卷,《浊泉编》一卷,收诗、词、赋;《齐民四术》农三卷,礼三卷,刑二卷,兵四卷,论农、礼、刊、兵。内容丰富,于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所创见。
《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 充满烟火味的鲁迅 家事 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这里没有学术的盖棺定论和大是大非,没有北大的教授和彷徨的斗士,这里只有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谋生者。 以周氏家族为背景,全景描绘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庭,从个性分明的角度,用各种行动记录,以及来往信件,加以更为现实化的表达。作者在描述周氏三兄弟故事的时候,着力点更多地偏向于周家女性的心理分析。作者不但对鲁迅出身书香世家的母亲好读小说加以欣赏,也对鲁迅 被包办婚姻 的元配朱安也报以同情,同时,作者还能从 被遗弃 的朱安的角度去看人事纷纭,从嫁到中国的两个日本姐妹的角度去看世事变迁,由此,也表达了作者在夹叙夹议之中,对20世纪30年代种种人世百态的看法,也能更多地引起读者
郭祥正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梅尧臣誉之为 真太白后身 ,有《青山集》三十卷。 本书集其诗1400余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
1 作者为清后期重要经学家,其经学著述侧重于名物训诂、语言文字,并以发前人所未发为己任而多所创见。本书卷帙浩繁,征引博赡,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可惜胡氏逝世过早,未能完成全业。胡氏对于《诗经》词语意义的辨析细密贴切,前人对《诗经》词语的解释语焉未详或仅及一点者,胡氏大多能予以多方面的解说,补充详备。
本书所收作品多为钱澄之归隐田间的后半生所作,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历履交游、政治理想、文学思想、经史观点以及作为明季遗民无法抹煞的遗民心态。
《怎样读书》 作者:胡适 本书聚集了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30年代就令人瞩目、今天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向青年读者恳谈读书经验。 《白石老人自述》 作者:齐白石 一九三三年,步入晚年的白石老人有意请金松岑为他作传。于是先由自己口述生平,由门人张次溪笔录,用以作为金氏写作的基本素材。但随世事推移,白石老人的口述时作时辍,至一九四七年金松岑溘然长逝,传记终未完成。“自述”也于一九四八年截止,时齐氏八十有八。 《孔子传》作者:钱穆 作者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
《敬孚类稿》十六卷,为文二百四十三篇,新增集外文七十八篇、诗二首,编为《补遗》,分三卷。为近代以目录校雠著名的大学问家萧穆所撰。本书不仅在目录校勘方面提出了许多规律性的见解,并作了论证与阐述,而且在史志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许多提要钩玄、言近旨远的论述,足以启人深思,耐人寻味。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更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奇书。从豆棚瓜架到学术殿堂,处处传扬着聊斋故事。夜雨秋灯,花妖狐魅,营造出一个奇幻世界,三百年来,使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而蒲公 刺贪刺虐 的长毫利笔,更如医心药、警世钟,发人深省。 大咖学者马瑞芳,一本聊斋从年少芳华读到古稀之龄,出版二十多种相关著作。探人心,评世事,宝刀弥新;说鬼狐,聊聊斋,老姜更辣!献上一场条分缕析的经典盛宴,令读者大快朵颐;开启一门雅俗共赏的学术讲堂,惠及学人、世人。 一部《西游记》,纵横三界外,隐现十方中,檃栝仙佛神怪、士农工商,令人目不暇接,悠悠驰想。在绵延数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西游记》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巨著,同时也是针砭时弊的长篇寓言,说不尽人情如纸,世事如棋。字里行间,意内言外
推荐阅读: 中国人与中国文明 民国的那些先生 已逝去的年代 传统文化之美 《季羡林手稿精编:传统文化与国学》丛书共为四册,分别为《传统文化之美》《民国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国人与中国文明》。这套书提供给读者一个看人看世界的崭新视角,字里行间蕴涵着博大情怀和深刻思考,对现今追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是一剂清醒剂,唤醒国人去寻觅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 册《传统文化之美》主要辑录季羡林先生的体悟与沉思,展现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地位提出的新鲜、独特而高屋建瓴的精辟论点,不仅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之情,还将勾起我们心中家国合一的文化情怀。读者从季老的体悟与沉思里,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促使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全滇词》主要收录民国以前滇籍人士所作之词,也兼采外省词人所作的涉滇之词,分为内编与外编,内编所收的词人包括生长于滇者,祖籍为滇而非生于滇者,祖籍非滇而生于滇者以及原非滇籍而后落籍于滇者。内编词人所作之词,不计工拙,皆录而存之。外编收录外省词人所作的涉滇之词,主要是选录作于滇之词,非作于滇但是涉及滇人、滇事、滇物之词,词人长期生活于云南且词作几乎全在云南所作则全收。全书收录词人431位,词作凡4700多阕,已接近《滇词丛录》《滇词丛录二集》《续滇词丛录》三书所收词作总数之7倍,展现了民国及以前云南词作的总体概貌。 《全滇词》不仅收录了大家熟知的陆应谷、赵藩、陈荣昌等名家的全部词作,也发掘了鲜为人知的像魏定一、月溪法师(八指头陀)等名家;又对一些词人的作品做了大量增补,比如,在《滇词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 2、书同文字 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 文 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 字 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 书同文字 ,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