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同时打破关于书籍的两道认知藩篱,即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学府的十六位知名学者遍访 、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绘成一幅精彩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
朱永明、胡天璇著的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从符号语言学视角提出,不论文字自身的结构与形态是抽象的线条,还是兼具形象的意象与装饰,它们都是结构性的符号组合模式。汉字文化创造的本体是视觉性符号,包含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两个相生互补的共生体,这种形意相生的视觉话语模式是汉字文化体系很典型的特征。本书立足语言符号学观念与方法,在强调图像主体的汉字文化史研究的同时,以产生、构成与传播三大场域为语境逐层展开。三大场域图像理论很早由韩丛耀先生结合潘氏图像学及社会学、传播学语境理论提出,相较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其圣像研究视角的三层次图像分析方法,三大场域模式将图像研究推向一个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视域。
《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用新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去重新审绎已经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像材料的企图。在《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我们将尝试着对这一时期的典型图像的不同形态和其所存在的不同场域进行区隔和解码,探讨其传播的源流与途径,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中国阅读通史》全书篇幅约240万字,内容涵盖时间段为先秦至2000年,按历史朝代顺序和篇幅分为11编,8卷,每卷约30万字。11编分别为绪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上编
清凉山坐落南京城西,六朝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宋以后,以丰厚的史迹掌故,成为志士仁人的怀古之地,而佛寺的兴起,这里又成为传播 的圣地。明清以来,这里人文渊薮,闪现出 多瑰丽的人文精神与进步思想精华。清凉文化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凉寺位于清凉山中心,清凉山就是因清凉寺而得名,清凉寺文化是清凉文化的核心。禅宗的发展是 中国化的典型标志。 禅宗 一个宗派法眼宗即诞生于清凉寺。清凉寺是法眼宗祖庭,在中国 有重要地位。这本书全面阐述了南唐时,法眼宗在清凉寺建立的原由、主要发展过程,自南唐以来清凉寺的历史沧桑、名人踪迹,以及历史深厚、风光优美的清凉胜境。
全书以时间为序,通过古代文物、遗迹、故事、典籍展现了包括长丰、肥东、肥西、巢湖、庐江地区在内的合肥市古代文明发展脉络和文物文物背后所折射的合肥历史文化。 本书注重对合肥历史和文物及其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全面展示了合肥地区古代文明孕育、发展、鼎盛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增进读者对合肥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全书以合肥地区古代文明陈列展的框架为基础,注重吸收 的研究成果,深度挖掘地方文物的文化内涵,注重文字的可读性和文物的观赏性。 全书文字简洁、凝练,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址,搭配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绘画插图,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完整具体的合肥古代历史文明轮廓。
《中国佛教文化史》由孙昌武著
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通过作者长期田野调查及文献剖析,考证了山东快书源流,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分析了发展规律,展示了主要发展成就,对表现
本套书是的文科教材。它汇集了三十一个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本书的三十多个作者,都是
本书以汉江文化为线索,以时间为序,以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对象,再现了几千年来汉水流域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壮阔画卷。该书共分8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主要内容涉及汉水流域的环境与资源、神话与传说、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技、城市与建筑、商贸与交通、水患与水利、军事与战争、移民与人口、民族与 、风尚与民俗等内容,全面的再现了汉水流域的文化风貌,是 部系统全面反映汉水文化面貌的著作。本书为第六卷明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