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印度河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 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且都标志着南亚各历史时期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400余件,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 玩好之物 ,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 表域资源 ,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 从表域到物境 ,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九编33章130余万字,系统阐释了两汉四百年文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梳理两汉的文艺思想及其重要特征,既有历史的时间线索,又有专题的内容研究,两者结合,将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纵向维度侧重于历史的论述,从西汉初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论述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概况、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的文艺思想等。横向维度则着重截取代表性人物与文艺思潮,对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礼记》的诗学蕴涵、扬雄文艺思想与西汉后期文人心态、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东汉辞赋的文艺思想、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探讨了 文人 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生成、演变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
到公元前3世纪,年迈的周朝走完了自己的旅程,诸侯国之间不断爆发争夺地盘的战争。*后,秦国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次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秦朝的统治者名为嬴政,他认定,*有效的控制手段是宣扬团队精神:让所有人拥有同样的公民身份,并保持那样的身份。为此,他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他下令使用统一的书写文字,这让他控制了政治话语权。他开始修建长城,用砖块和灰浆宣告 我们 和 他们 的对立。所有这些的作用是在不同的人群中创造了一种基本的共同身份感,一种秦人的身份感 或者用可能源自 秦 的现代英语的说法,一种中国人的身份感。 嬴政成了中国的*位皇帝,给自己封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 秦始皇,并在中国西北部的西安附近修建了一座陵墓,以彰显自己的显赫。至于墓里有什么,只有文字记载(亭台、蜡烛等,它从未被发掘)。但是
《中国文化通史》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本书力图突出 通 字,纵向上,全书各卷之间脉络贯通,于沿革流变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横向上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本书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注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不仅写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与融合。
本书为“海派文献丛录-新闻出版系列”之一。海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逐渐发展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无可非议的 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对于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数目庞大的出版机构,迄今只有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1993年学林版)、《上海出版志》(2000年上海社科版)等少数几种专著有过介绍,并且因时隔久远,受当时的资讯限制,在完整性和准确度上皆有较多缺失和谬误,本书主要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较具代表性的出版机构,共百二十家,尽可能搜罗各家较为完整的资料信息,配以多种类型的相关图片而编成,旨在为这些出版 的曾经“过客”留一份小传, 希望由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以后的出版史研究拓展开 为广阔的空间。图片约300幅。
本书为“海派文献丛录-新闻出版系列”之一。海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逐渐发展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无可非议的 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对于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数目庞大的出版机构,迄今只有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1993年学林版)、《上海出版志》(2000年上海社科版)等少数几种专著有过介绍,并且因时隔久远,受当时的资讯限制,在完整性和准确度上皆有较多缺失和谬误,本书主要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较具代表性的出版机构,共百二十家,尽可能搜罗各家较为完整的资料信息,配以多种类型的相关图片而编成,旨在为这些出版 的曾经“过客”留一份小传, 希望由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以后的出版史研究拓展开 为广阔的空间。图片约300幅。
《帝都传奇(共9册)(精)》是任见先生创作的历史文化传奇,9卷本135章550节近300万字,开创为城市“立传”的先河,以立体、丰满的洛阳千载帝都形象,以历史洛阳前世今生的呼吸与脉搏,以都城洛阳特有的兵燹狼烟和婉转风流,以文化比较研究专家对洛阳的独特“见解”,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节,以艺技独运的构思布局,以简约与饱满臻于极致的洗练文笔,以重重蕴藉的文化辉煌和作家特有的深度幽默,将中国历史文化小说的艺术魅力推到了新颖动人的特殊境界,相信读者会惊喜于自己因为《帝都传奇(共9 册)(精)》这部著作而获得的关于东方文明的发现、立体洛阳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不凡的帝都个性以及大不相同的阅读趣味。
中国花文化是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闲情文化、多功能性和泛人文观三大特点。《中国花文化史》的研究与撰著立足于此,选择与花卉有密切联系的诸文化门类,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花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对中国花史重要内容的叙述,进一步展示花卉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花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使中国花卉文化在未来得到更大的弘扬。其出版将成为代表中国在该领域**全也是*权威的学术著作。 《中国花文化史》共13章,分别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花文化的丰富内涵。全书穿插大量关乎叙史与论述的精美图片,结合编撰文字,图文互补,混合编排,全书为一卷本,约50万字,为16开本精装,铜版纸全彩色印刷。
《中国阅读通史》全书篇幅约240万字,内容涵盖时间段为先秦至2000年,按历史朝代顺序和篇幅分为11编,8卷,每卷约30万字。11编分别为绪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上编、清代下编、民国、1949年至2000年。8卷分别为《绪论卷》、《先秦至魏晋卷》、《隋唐五代两宋卷》、《辽西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国阅读通史》首先讨论了阅读的多重含义,其次以上述朝代为序,探讨从先秦到2000年不同时期阅读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阅读传统的特色及阅读的思想与方法。 本书为王龙著的《中国阅读通史(明代卷)(精)》。
内容简介: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河南》杂志*期于1907年12月20日出版发行,1908年12月20日出版发行第九期,总共发行九期。刘积学任主编,张钟端为总经理,曾昭文、李炯斋、余诚、潘印佛、王传琳、刘师培等人负责撰写、组稿编辑和发行。 杂志重要撰稿人: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作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苏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张钟端(字毓厚,河南省许昌县长村人,中国同盟会员)、许寿裳(浙江人,著名教育家,鲁迅挚友)、陶成章(字焕卿,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之一)、陈伯昂(原名陈庆明,新乡延津县北关人,同盟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