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一万年,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简史》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精神,采用专门史的体例,考察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合成的大系统下中国文化的历史,昭示何以中国、何以文化、何以传统、何以人生的深层机制,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探索中国一万年文化的奥秘,展现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灿烂。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发现中国人深厚的根脉,描述历史发展中核心的观念和文明进程中动人的细节,处处积淀着文化的厚重,时时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现实人生。它是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集大成代表作。
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 吃 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第一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 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本书从历史文献和碑刻中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时代供养人身份、地位、情绪等方面的还原,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
宴会在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各个地区都居于生活的核心。无数幽灵般的盛宴的遗骸充塞了世界各大博物馆 曾经堆放丰盛肉食的盘子、倾倒佳酿的陶罐、用长长的金制或天青石吸管从中啜饮的啤酒罐、能够制作上百人份食物的大锅。 《无尽的盛宴》是一部开创性著作,利用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来考察一些以壮丽宏大闻名的伟大古代社会中饮宴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宴会如何成为展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竞技场,贵族谈判的舞台,调动和分配资源的场合,取悦神明的手段,以及身份被创造、融合与毁灭的地方。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 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国家创伤。 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 这最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彻底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一流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 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 布克哈特和约翰 赫伊津哈文化史的 经典 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 安塔尔到爱德华 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 新文化史 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纪和未来
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 玩好之物 ,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 表域资源 ,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 从表域到物境 ,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一线博物馆人倾心打造的一部博物馆进化史,全面呈现了18 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完整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全书以时间为轴,真实记录了博物馆从文艺复兴时期乌托邦式的 知识神殿 、战争期间的 精神庇护所 ,到纯粹的 白立方 艺术空间,再到今天城市复兴中的 地标 名片 这一过程中的蜕变,展现了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探讨了博物馆形态、功能的演化;并针对博物馆当下面临的困境,试图从历史的时空中找到原因和线索。书中还配有100幅高清彩色插图,意在打造一场 纸上艺术展览 ,让读者足不出户收获逛展体验、接受艺术熏陶。
这是一部传统日本生活与文化的简史。 全书勾勒了茶道、花道、游艺、饮食等深度影响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类传统生活技能及其器物的发展简史,重点描述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和互动,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革新。 全书以重要文化人物和文化遗存为立足点,从让茶文化在日本扎根的荣西到倜傥不羁的佐佐木道誉,从集花道大成的池坊专好、主张侘的美学的村田珠光到完成茶汤美学建设的千利休,从日常的茶汤和插花到桂离宫的审美意识、日本料理的食礼文化、柳宗悦的工艺运动等,既有历史的脉络,又有点和面的结合,简明平易地审视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和日本文化的根本。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
本书是一部灵动的中国神话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从雅文学到俗文学,展现27个神话原型在文学中经历的再生,由神话的文学之路,观察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演进与转型。书中用27个神话原型,勾勒中国神话文学的整体面貌,以晓畅平实的语言风格,清晰地梳理了每个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及神话原型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大放异彩的过程,呈现了时代对神话的文学之路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神话和神话文学对于承续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尼罗河畔的曙光》考察了古代埃及文明起源及早期历史,分析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脉络和动因。这一过程涵盖了涅伽达文化时期,早王朝时期与古王国时期。全书以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与再发现为引,以近现代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探寻埃及先民从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所经过的路径,为读者呈现古埃及文明独具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这部著作展现了古埃及文明早期发展的全景,解读人类文明从何而来,文明的起源如何关联历史与未来。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艘丰富,故事跌宕起伏 本书是文字意义上的城市 考古 ,也是当代生活层面的 考现 ,所谓 不薄今人爱古人 才是正心正信正行正道。是对一个城市历史隐秘和现实呈现的关联观察与剖析, 考现 也就自然而然地衍化成眺望未来 阅读本书,可了解苏州的前世今生,了解苏州绝美的山川景色、灿烂的历史文明,了解苏州的浪漫和它的故事,从而更加热爱苏州。
书接上回,1964年2月,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时万众瞩目的场面为摇滚乐波澜壮阔的新一阶段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的造星时代:艺人签约和唱片发行纷纷开展全球布局,销量进入全新的量级, 金唱片 和 格莱美奖 成为众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这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音乐的介质发生变化,电声乐器备受喜爱,传统唱片邂逅新兴的磁带和卡带,披头士和滚石的演出以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经电视转播,深深塑造了几代观众的音乐品味。 这还是一个提出主张的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詹姆斯 布朗等音乐人在反战和平权运动中探索自我,由此诞生的许多作品情感充沛、形式激越, 摇滚 一词也越发和 抗议 及 争议 紧密相联。 如果说上一卷是追源溯流,那么《摇滚:一部历史》的第二卷因为年代更晚近,不难看到,很多21世纪依然流行的事
本书缘于吴向京老师在北大关于 侠义文化的演变 的讲座,它跳出了文学的视野,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探求侠义文化的演变及其意义。分为启篇、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上篇讲侠义之理,下篇讲侠义之史。 上篇试图从哲学、社会治理等角度探讨侠的产生以及其存在必要性,从 义 的精神本质挖掘侠的起源和精神特质,并从中国礼制发展和法制史,探讨侠在春秋战国大量产生的必然性;同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所产生的与 侠 类似的群体特质进行分析,梳理骑士精神和好莱坞个人英雄的形成和塑造。通过对比骑士精神、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更加明晰中国侠义精神的独特文化精神内涵。 下篇梳理了侠义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总结了其脱实向虚的总体趋势,用历史和文学的双重逻辑构建了一部更加完整、立体的侠义发展史。在叙述中
中国好书 《国粹》作者的重磅新书,与《国粹》同属 王充闾人文三部曲 。 文脉,就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随着人类一代一代的繁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它以优雅的散文梳理了中国人文的脉络,描绘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上先贤的心路历程,纵贯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秘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传承文脉而明道、修心、守正、创新等叱咤风云的往事,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胸怀、内涵、坚守、情操 让人们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得以明晰我们民族的心灵史;回荡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理解我们的国家是
本书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 清代文化史 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 长时段 的研究视角,用浅显直白的文字,简单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的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权力性质、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及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清朝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司法权益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本书有9主题,遂写为9章80节,共23万字。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与表征,更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与推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系我国学界部研究近代编辑出版活动的通史著作,主要研究自1840年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版业 新式出版 的发生、发展并终取代传统出版的路径及过程。 全书以史托论,以论代史,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具体展开,分别论述近代书、刊、报出版的技术、经营方式、出版物内容、出版理念、职业群体、出版体制的新变迁,出版布局的新转移,出版文化的新递演等。该书是对以往近代编辑出版史研究的总结,也是开启新时期研究的起点,其出版在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版图上填补了重要空白,对出版学理论的夯实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历史是对过去的描述,文化则是对过去认识的概念,透过主体意识建构过去,而这种过去正左右了人的活动。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美国的价值观成为全球化的榜样,因而,研究美国文化有其必要。 美式民主不只是政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重视平等,但不是平等的结果,而是平等的机会,这种态度给人的印象是希望。对美国文化的价值作深入的了解,是本书立论的宗旨所在。
咖啡是早餐里的兴奋剂,是工作中的提神药,是下午茶桌上的饮料,也是晚宴后锦上添花的一杯意式浓缩。 喝咖啡 早已不是口腹之欲的享受,而是成了一种社会习俗。人们惯于相聚享受这种美味,并在轻松的氛围下心照不宣地尝试深入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那么,咖啡究竟来自何方?其传播蔓延的历史时空对今天又具有何种意义?在这段逾500年的岁月里,您将穿越数个大洲,在杯中倒映的世界里领略咖啡深厚悠久的传统与文化。
古滇时期,大体相当于云南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 12 世纪,止于公元 226 年(诸葛亮征南中时期),上接新石器时代,下连爨文化时期。这是云南古代史上本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古滇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范围*广、*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古滇文化史也是组成完整云南文化史体系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