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中都定鼎北京,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800余年。王朝兴替,沧海桑田,如今的北京城形成了独特的古今叠压型城市面貌,许多历史信息被覆盖在当今地层之下。本书通过梳理一组组古建筑的兴衰沿革、前世今生,重现发现叠压之下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活信息。每一组建筑,作者都手绘各时期格局层叠大图,通过古今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北京城的往昔。这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辅以古建筑知识点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视角,以古建筑的细节回溯观察解读北京城市史,破解散落各处的 城市密码 。
本书是南方日报潮州记者站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当下热点,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所作的观察和报道。全书辑录31篇文章,主要关注大众对潮州文化最关心、最好奇的问题,分 文脉 地标 英贤 艺韵 四章,分别介绍潮州的文化源流、名胜古迹、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 本书特色在于对大量史料进行了 南方角度 的 深加工 ,使试图了解潮州文化的读者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为潮州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更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途径,为大众打开了解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文史专家、潮学学者打造了研究成果与大众接轨的平台,使潮州文化相关研究能够通过媒体笔法以更为亲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宗教传承等几个方面,全书共十四篇文章,如《源的坛城》《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极地盛开的莲花》《珠牡走过的地方》《摩挲江源大地》《寻找可可西里》《历史的港湾》《青藏文化的根》等,作者文扎通过走访,从当地人古老而独特的眼光和观念出发,以不同的出发点、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的文化灿烂丰厚。《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配以精美图片,全面展现了北京的非凡魅力。从梳理人类发祥地到天下帝王都的发展历史,再到勾勒现今北京城与人的存在方式,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宏阔与宽厚、包容与亲切 寻觅北京的历史是一次快乐的精神遨游,会让人陶醉其中;品味北京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情绪体验,会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为《源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细腻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两上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通过走访,作者从当地古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并在这一路上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以及这片雪域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中寄托了自己对高原人文与历史的思考,所以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体、歌唱与文本、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等维度的互动。
本书是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研究编《江苏地方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由卢海鸣、曹劲松主编。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时期南京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特征;下编以专题史的形式,论述了南京文学、书法、绘画、教育、宗教、科技、民俗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的力作,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南京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别于 京派 文化的古典和 海派 文化的浪漫, 也有别于长安文化的雄浑、广府文化的务实和天府文化的乐观,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时代特点的特质。
蒙蒂尼奥索山上的大理石,米开朗基罗拿走一块,把不需要的部分凿去,成就了大卫。作者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成长故事、学习经验、和平之游的枝蔓剪去,做成本书两个系列-- 灵境山水 和 无忌之城 ,希望在这本书中呈现一个时空旅行者的足迹,与有缘人分享。 无忌 灵境山水 系列收录了18 座名山,之城 系列收录了27座华夏名城,其中较大篇幅写了上海、温州、北京和赣州。在写山水名城和吾国吾民时,于体育、教育和文旅的交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写了首届 世一组 运动季的举办地定南。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岭南祠、庙建筑不仅形制同构,而且都是岭南建筑的精华代表,全面、清晰地保存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和演变历史。本书介绍了岭南祠庙中的19个代表作品,从环境、总体型制、单体型制、结构型制、装饰型制几个方面阐述了岭南祠庙建筑型制,并深刻解读了岭南祠庙建筑宗族集权、因地制宜、慎终追远、开放多元、彰显富贵等人文特点。全书图文并茂,并有精美手绘插画和测绘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岭南祠庙艺术形象。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建筑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科普书籍供对岭南建筑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关于明清族谱之家训的研究,由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俊杰撰写。本书从家训族规的发展脉络及二者关系出发,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族谱规训概况、明清家训族规主要特征、明清族规家训个人规范等内容,并收录明朝时期族谱规训和清朝时期族谱家训族规。明清族谱之族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专门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万寿宫文化、江右商帮两者的纵深解读,基本厘清了两者各自的发展脉络,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阐释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辩证地分析了两者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客观论述了两者融合所孕育的江右商帮精神。同时认为正是两者的融合孕育了江右商帮精神。当代赣商正是江右商帮精神传承与弘扬的践行者。主要内容分为六章:万寿宫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江右商帮的形成与特征、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的融合、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的历史贡献、江右商帮的衰退与万寿宫文化的局限、当代赣商的崛起与江右商帮精神传承。
书稿共分徐州饮食文化概述、徐州彭祖饮食文化、徐州两汉饮食文化、徐州 伏羊文化 、名人与徐州饮食文化、徐州酒文化、徐州饮食习俗、徐州古今宴席、徐州民间乡土菜、徐州早点、徐州面食、徐州小吃、徐州野味、徐州水产、徐州果子(糕点)、徐州小菜、徐州名特原料与食品、徐州饮食 老字号 等18个部分,系统介绍了徐州的饮食文化。地方民俗,切实精美,可读性强。
延庆境内的长城,巍峨蜿蜒于群山之间,其修建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83年燕昭王时期,作为北京市长城遗存最丰富的地区,延庆区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针,多年来聚焦长城文化保护利用,成果显著。本书共分六章,用17万字、150张图片,从延庆长城的修建历史、空间特质、建筑工艺、功能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概述延庆长城文化,并对延庆地区在长城文化的守护传承、让其 活起来 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在讲清楚长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剖析长城的建造结构、价值理念、思想精华,梳理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全面展示延庆长城文化。全书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宣传地域文化、传播长城文化标示的通俗读物。
本书选取北京文化的民间叙事进行研究,通过对清末民初的笔记、小说、民谣、汉语教科书等材料进行梳理,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审视清末民初这一巨变时期北京文化的样态及影响。清末民初大量的北京民间叙事作品能够非常鲜明地展现北京文化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特征;这些作品从不同层面关注到具体而微的北京文化细节,从而展现出长期以来北京民间文学、文化的本真风貌;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北京的民间文化,更能真切地理解北京城市、社会与民众的密切关系,透视这一时期北京文化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2023年,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推出 这就是黑龙江 全媒体传播项目,旨在为黑龙江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鼓舞信心、树立形象、宣推品牌、助力产业、服务群众。 这就是黑龙江 第二季在2024年推出,《北方更北,Amazing黑龙江》一书的主要内容即来自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的报道。同时,本书并非报道的简单集纳,本书编者先梳理出 这就是黑龙江 尔滨万种风情 极致大地体验 寒地铁血热土 冰雪激情澎湃 的大框架;再以读者喜闻乐见为标准,从新华社的大量报道中遴选相关内容,按书稿要求进行创造性改写,又新写了书中不应缺少而现有报道不足的一些篇目。书中穿插了 攻略 和 相关链接 ,为深读龙江提供专门的指南。
本书注重“长时段”“全域性”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从政区建置、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湘鄂山区作为两湖地域中特殊区域的形成与特征。同时,探索分析为湘鄂山区治理而建置的以宋代寨堡、明代卫所、清代汛塘为核心的基层军事体系(“三大军事体系”)在区域内的发展演变及分布。以“三大军事体系”建置的具体分布变化,反映湘鄂山区对于由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的军事保障与历代王朝在两湖地区的治理重心从整个湘鄂山区到湘西武陵山区(“湘西苗疆”)的转变过程与结果。深化历史地理学中“界域”(过渡地带)理论,提出并确定湘鄂山区与两湖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之间的“界域”,提出此“界域”是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与中部汉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 为频繁、交融 为深刻的地带,在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