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宗教传承等几个方面,全书共十四篇文章,如《源的坛城》《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极地盛开的莲花》《珠牡走过的地方》《摩挲江源大地》《寻找可可西里》《历史的港湾》《青藏文化的根》等,作者文扎通过走访,从当地人古老而独特的眼光和观念出发,以不同的出发点、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
老北京的一切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无限幻想和惆怅。本丛书的作者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紧跟时尚,学会了电脑画图,开通了新浪博客,年复一年地写下自己的记忆,配着有他独特画风的图片,讲述着他经历的岁月和变革。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过去司空见惯的老行当和让人回味无穷的民间故事,仿佛都历历在目。历史和传说,都是魅力,期待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收列词目截至1959年西藏民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因地形为 三江四合,抱城如壶 ,故称 壶城 。它既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又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柳江、大龙潭、元宝山 柳江人 、柳侯祠、柳州文庙 柳汽、柳钢、五菱、宝骏 壮族莫一大王、苗山坡会、侗族多耶 螺蛳粉、融安金橘、三防鸭 从自然到人文,从科技到文化,从历史到当下,柳州这座城市拥有独特的气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全景柳州》一书在极力探寻柳州自然地理与城市文明的关系,从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范畴,对柳州的自然、空间、人文、民俗等方面进行全景式解读,挖掘柳州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承袭与创新,重现历史留在这个城市的记忆,展现柳州全景的今日面貌。全书分天赐、化成、技艺、风物四个板
作为一处五星级景区,当 来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游客踏上鼓浪屿,惊喜地观赏着岛上那一座座外形迷人,风格多样的建筑时,当他们感受着岛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体味着其中富含的历史内涵时,当他们的耳畔回响着一个个精彩纷呈,扑朔迷离的鼓浪屿传说与故事时,或许他们的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力量形塑了鼓浪屿的今天?在鼓浪屿穿过时代变幻无常的风云前行的路上,它曾经有过什么样鲜为人知的遭遇?为什么这样的经历会塑造出如此多姿多彩的鼓浪屿?鼓浪屿昨天走过的历史进程,又给 的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这些正是戴一峰等著的《海外移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近代鼓浪屿社会变迁》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本书是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之一,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根源性、核心性、传承性等特点,客家文化是*早的河洛人南迁后形成的,客家人有着河洛文化明显的特征: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同困难做斗争,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等等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主要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间的关系。
《琉璃厂杂记》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 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 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 原作楷书部分(1912 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 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本书为《源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细腻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两上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通过走访,作者从当地古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并在这一路上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以及这片雪域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中寄托了自己对高原人文与历史的思考,所以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
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不仅使用大量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回忆录及原始档案,而且使用英印政府、英国及美国政府的大量外交政治档案。后者的征引是目前西方有关西藏现代史研究著作中*为全面、完整与丰富的。另外,作者还相当重视口碑资料,大量征引拉萨街头的政治民谣入史,别开生面,文笔生动。
作者将钢笔画与北京胡同文化元素相结合,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数十年前北京胡同生活的风情。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丰富,追忆童年往事,诉说生活感悟;绘画功底扎实,技法娴熟,画风唯美、亲切,富有情趣。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情感与眷恋,都融在老北京话的乡音和如临其境的画面里。
本文讲述了位于金沙江上游川藏交界处的“三岩”,仅4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有着:土葬、天葬、火葬、水葬、室内葬、树葬、岩洞葬、瓮棺葬、塔葬、二次葬等十余种丧葬方式,不仅折射出当地丰富的死亡观,而且蕴含人们多样的生命观,既是对“死”的处理也是对“生”的认知和企盼
泰顺溪山胜境的文化旅行——心灵归真的文化旅行。 泰顺, 一处曾经溯溪探源遍布着桥路聚落的人文沉淀之境, 一处曾经翻山越岭疾走着商旅行脚的自然恩赐之地, 人伦在洪雨的淬砺中结晶, 溪山在天字的慈颜下晖显。 铭记的是, 蜈蚣昂首、神龙纵跃,终而化身为大气仙虹的栩栩传奇。 且让我们, 追循着先民拓垦的筚路心情, 领略着商旅路赶的起伏秘辛, 一起来行旅泰顺,体验泰顺, 让灵明泰顺,以其有机的、文化的、美学的造化恩赐, 成为生命浪漫的探求中, 无可取代的心灵归真之源…… 珍爱泰顺,典藏泰顺!
八百里皖江流域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发掘、整理、宣传皖江文化是我们服务于皖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贯彻 文化强省 战略的具体举措,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包括 皖江文化源远流长 辉煌的冶铸文化 活跃的商贸文化 星罗棋布的圩田文化 移民与村落文化 灿烂的皖江宗教 纷繁的戏曲文化 流淌千古的诗文化 纸笔书画文化 山水人文皖江游 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皖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因此,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皖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本书主要分为俯仰古今、文化新风、商贾集萃、故地寻踪、见证沧桑等5个部分,其中有对北京古今历史文化的考据、有对新文化运动前后典型事件和重点人物的研究、有对北京老字号的调查、有对北京某地过往故事的描写,本书通过揣摩北京档案史料、对所涉及的人和事进行实地调查比对、与相关知情者进行采访等三者结合的方式阐述内容,同时用珍贵的老照片还原历史现场,从而清晰梳理了北京胡同街区变迁的历史脉络,细致还原了北京各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充分展现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为北京人研究北京文化提供了真实的史料,为后人了解北京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为北京宣传北京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