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杂记》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 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 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 原作楷书部分(1912 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 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这是一份北京城大大小小千百条胡同的 履历 。详略不一。有的胡同故事多,字儿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地位,或者被保护得不错。有的胡同字儿少,可能只剩胡同名 也就是被拆掉或改掉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条胡同的老城又可以有多少种讲述?不妨翻开这本充满知识、故事和情趣的《风雨晴雪走胡同》。作者是一位军事老记者,他用脚步丈量北京老城,从知名的砖塔胡同、南锣鼓巷,至各种不知名的、改了名或即将消失的细小胡同,将它们平凡或伟大的故事细细讲来。白描似的轻快利落的笔触,亲切随和,如同听作者边走边说。 在细数大人物伟业、回溯历史波澜、感怀胡同景况变迁的同时,顺便考察胡同里的院落、动物、植物、气象、废墟和犄角旮旯。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候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人也一样。(扫内文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作者将钢笔画与北京胡同文化元素相结合,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数十年前北京胡同生活的风情。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丰富,追忆童年往事,诉说生活感悟;绘画功底扎实,技法娴熟,画风唯美、亲切,富有情趣。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情感与眷恋,都融在老北京话的乡音和如临其境的画面里。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叫我怎能不歌唱》一书是一部歌颂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弘扬正能量的书稿。该书通过60位亲历者忆苦难、话幸福、讲巨变,以他们的现身说法,全面再现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形象,反映了西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抒发了广大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全书是由《西藏日报》上刊载的60篇新闻稿加工汇编而成,并配有亲历者的生活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2017年2月、6月,*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重要指示。2017年2月,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做调查研究,强调要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文化是通州主要的文化基因,运河文化精神是通州作家精神构建的母体。将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 人味 、运河文化的 水味 、城市副中心建设 通州味 有机融合是体现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必然趋势。书稿旨在通过以刘绍棠、王梓夫等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通州本土作家作品与大运河文化千丝万缕的 浸润 与 书写 、 丰富 与 重塑 、 传承 和 发展 的关系,从作家作品的文学视角发现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征,深化 通州味 的挖掘和研究,拓展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领域,探索运河文化精神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背景下传承机制和对策。
本书是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主要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比如,河洛文化乃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对客家文化内容的详细性有着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客家民俗、客家生活方式、客家的居住特点等,从而对客家精神有着较好的提炼和总结。
《古蜀道寻踪》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沟壑纵横、危岩险峰众多,沿途的山关曾是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大唐皇帝曾从此逃命,文人雅士经过蜀道后留下了传世的诗篇。本书收录93幅画作,记录了古蜀道瑰丽的风光、深厚的历史。每幅画作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山城旧影》 本书收录98幅画作,记录了重庆老城及周边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曾在街头巷尾随处可感的民风民俗,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画作自然天成,依据资料和记忆再现了那些已不存在的景观。或鸟瞰、或仰观,凸显了山城街巷和山地建筑的特征,展现了重庆雄奇的自然山水、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三峡记忆》
河北自古即是京畿要地,这里有清代*的皇家古典园林避暑山庄,中国*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清代皇家游猎的场所木兰围场,还有邯郸赵王城遗址、涉县娲皇宫、响堂山石窟、保定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清西陵,唐山清东陵、沧州铁狮子、定州塔、赵州桥、正定隆兴寺等。在悠悠历史古迹的背后,河北省也不乏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山、水、草原各种景致相映相成,为“燕赵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作者辛塞波历时两年,实地考察河北各地古建,将建筑绘画与历史文献相综合,汇总80多幅写生作品集结成书,得有《河北古建掠影》面市。全书文字均为中英双语,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本套丛书还包括:《石家庄漫记》、《水淀留痕》
八百里皖江流域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发掘、整理、宣传皖江文化是我们服务于皖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贯彻 文化强省 战略的具体举措,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包括 皖江文化源远流长 辉煌的冶铸文化 活跃的商贸文化 星罗棋布的圩田文化 移民与村落文化 灿烂的皖江宗教 纷繁的戏曲文化 流淌千古的诗文化 纸笔书画文化 山水人文皖江游 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皖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因此,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皖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该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大学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组织编撰,依托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团结湖北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在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调查问卷、深度采访、个案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对2017-2018年湖北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趋向,并提出建设性的建与对策,为湖北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研究思路对于促进 政-研-学-产 的真正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吕慧敏编著的这本《生生不息的车轱辘菜(东北二人转在乡土社会中的传承)》通过民俗学田野调查及文献研究方法,探析乡土社会中东北二人转的历史传承情况及当代存在形态,试图探索出二人转的未来发展之路。 本书首先从社会文化角度讨论了二人转的发生及起源,然后从“传承线路、传承方式”及“社会关系网络”两方面一纵一横地揭示出二人转的历史传承情况。二人转艺人的传承线路主要有地缘传承、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三种。在当代社会,传统的以江湖班为载体的师徒传承转变为以学习班为基础的师生传承。 1949年以前,二人转艺人被视为下九流。为了在社会边缘求生存,也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他们建构了一个虚拟的底边社会——江湖,并以此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第四章重在分析二人转艺人如何通过“篇 ”、程式性句词及主调、副
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宗教传承等几个方面,全书共十四篇文章,如《源的坛城》《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极地盛开的莲花》《珠牡走过的地方》《摩挲江源大地》《寻找可可西里》《历史的港湾》《青藏文化的根》等,作者文扎通过走访,从当地人古老而独特的眼光和观念出发,以不同的出发点、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
老北京的一切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无限幻想和惆怅。本丛书的作者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紧跟时尚,学会了电脑画图,开通了新浪博客,年复一年地写下自己的记忆,配着有他独特画风的图片,讲述着他经历的岁月和变革。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过去司空见惯的老行当和让人回味无穷的民间故事,仿佛都历历在目。历史和传说,都是魅力,期待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书为《源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细腻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两上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通过走访,作者从当地古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并在这一路上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以及这片雪域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中寄托了自己对高原人文与历史的思考,所以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
本书是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之一,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根源性、核心性、传承性等特点,客家文化是*早的河洛人南迁后形成的,客家人有着河洛文化明显的特征: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同困难做斗争,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等等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主要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