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中国的风俗》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主导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等祭祀典礼。《岁时》以月份为序,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丛书简介: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从海外藏的中国民俗文献精选出16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涵盖了文本、图像与实物三大类别的民俗文献资料。内容为海外馆藏中国民俗珍贵的图片文献,包括耕织图、外销画、契约文书、民间神灵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志著作,记录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编: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8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搜集并购置了一批契约文书,目前藏于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手抄本与珍稀书籍阅览室。这批文书保存情况较好,大多数产生于清代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极少数文书为明朝末年所立。文书内容多数为土地契约,包括买卖、租佃、典当、分家等类别,少量为官府文书。这批契约文书对于了解当时的土地政策、乡村生活、民间文化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组文化符码。十二生肖浓缩农耕文明而形成的时间空间序数符号系统及其应用习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文化遗产。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介绍十二生肖的由来,介绍相关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十二生肖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收录敦煌俗字2万余条,采用高清扫描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的俗字逐一进行考释,指出俗字的源流。《敦煌俗字典》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以下定义的方式给俗字及其敦煌俗字作出了严密的定义;二、强调了敦煌俗字自成体系、并非 讹火 遍布的观点;三、首次以大量扫描切割敦煌写本真迹的方式编著敦煌俗字研究的著作;四、首次按照模糊笔画数编制敦煌俗字的索引。《敦煌俗字典》将大大弥补《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收字不全的缺陷,可以为将来编纂更大规模的《全汉字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敦煌俗字典》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新鲜资料,将有力推动文字学的研究中心由古文字向俗文字的转移和发展。
《大戴礼记集注》十三卷,戴礼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清宣统三年温州务本石印本影印。戴礼(一八八〇—一九三五),近代女学者,字圣仪,浙江玉环楚门人。自小接受经学传授,受到温州地区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以治“礼”为己任。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经学专修科教师。著有《礼记通释》《女小学》《女小学韵语》《清列女传》《孑遗文钞》《孑遗吟草》等。 戴礼以为“欲救末流之弊,必自学《礼》始”。其《大戴礼记集注》采各家解诂之详审者,引证皆取资经传,以相发明。集注或校勘,或训音,或释义,从名物制度、史实地理、义理出典等方面作出详尽的注解。戴礼治学受到清代崇礼、尚礼、治礼之风的影响,广征博引,集诸家学说之长,时有己见,以“戴礼曰”或“礼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出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今《温州大
《中国服饰文化集成·土族卷》调查组对互助、民和、大通和同仁等地土族生产、生活、婚丧嫁娶、集会节日等服饰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深入挖掘和抢救濒危的古老服饰,考察并记录了不同身份、不同类型的服饰及相关习俗、制作工艺以及传承、流布等信息,共拍摄服饰作品及素材资料图片11300多幅。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尽可能地复原濒临失传或已失传的早期服饰材质(皮革、毛纺等)、材料运用、工艺流程、制作特点、穿戴习俗等服饰文化方面的记忆和类项。专家团队在调查纳顿节、土族婚礼、财宝神、来宝(傩舞)等民俗和民族节日中,同步还进行了摄影和动态影像记录。其他民族的服饰调查,同样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神奇的炫彩之门,将我们引入一个个深邃的民族文化“秘境”。
《中国民俗生肖文化 福禄寿禧家庆(梅花剪工作室剪纸系列作品)》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席郭梅花女士有关十二生肖的剪纸艺术作品集。用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十二生肖文化。其剪纸作品,立意新颖,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所创作的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收藏鉴赏价值。
本书是第十一辑,设立“各地民俗研究”“非遗保护研究”“文物文献研究”“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节俗专题研究”等栏目,收录论文反映了各地的民俗风采;深入探讨非遗文化研究发展;展现各类文物文献研究成果;探索博物馆发展模式;挖掘节气、节日文化内涵。
民间服饰的式样、构图、线条、色彩,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审美等方面的信息,其构思、设计、工艺、制作,积淀了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成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对民间服饰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抢救保护意义重大,《中国服饰文化集成》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之下诞生的。 本书为朝 卷,梳理了朝 服饰文化的来龙去脉,按照服饰的特性对服饰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和文献阐述。从朝 服饰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中,反映出的是中华各个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大趋势,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