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组文化符码。十二生肖浓缩农耕文明而形成的时间空间序数符号系统及其应用习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文化遗产。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介绍十二生肖的由来,介绍相关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十二生肖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元朝是中国历 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其自有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产生了剧烈碰撞,而这一点尤其在元朝的 祭祀制度中得以呈现。因此,研究元代 祭祀的继承与变通,对于探索元朝蒙汉二元制度之冲突与调和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突破以往研究对于元代 祭祀体系的认知,以蒙汉二元文化为中心,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综合考量元代 祭祀与 、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立体展现了元代 祭祀的形成与发展。
......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 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 、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 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 ,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中国婚礼通志》是 部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56个民族婚礼习俗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习俗规模 、涉及面 广、内容 丰富的一部民俗学著作。华东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七省一市。华东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华东地区的婚礼仪式上,无论是历 古老的“六礼”传统婚礼习俗,还是现代社会 潮的各式婚礼,均丰富多姿、异彩纷
本书以2014-2016年淄博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基础,坚持从淄博地区的实际出发,注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市共普查到林业有害生物种类667种,其中病害128种,虫害534种,有害植物5种。编写人员从中挑选了近180种数据资料较为齐全的种类,做到了内容新颖、科技含量高、图文相符、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所有的林业有害生物形态及寄主植物的危害状等都是在普查过程中由我市技术人员拍摄的实物照片。参与编写人员都是我市多年来从事森防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真实性强,能够确保林业工作者以及广大林农群众在生产中的需要。
《中国服饰文化集成·土族卷》调查组对互助、民和、大通和同仁等地土族生产、生活、婚丧嫁娶、集会节日等服饰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深入挖掘和抢救濒危的古老服饰,考察并记录了不同身份、不同类型的服饰及相关习俗、制作工艺以及传承、流布等信息,共拍摄服饰作品及素材资料图片11300多幅。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尽可能地复原濒临失传或已失传的早期服饰材质(皮革、毛纺等)、材料运用、工艺流程、制作特点、穿戴习俗等服饰文化方面的记忆和类项。专家团队在调查纳顿节、土族婚礼、财宝神、来宝(傩舞)等民俗和民族节日中,同步还进行了摄影和动态影像记录。其他民族的服饰调查,同样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神奇的炫彩之门,将我们引入一个个深邃的民族文化“秘境”。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的和重要的文化表征。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戏曲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大师辈出,著作汗牛充栋。纵观戏曲研究百年史,关于戏曲源流、作家作品、声腔音乐的研究成为主流,关于戏曲的跨学科研究不过才三四十年。本研究就是对于戏曲跨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 正如许多戏曲研究大家所意识到的那样,戏曲与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此前也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戏曲研究的主流相比,跨学科的研究仍然是戏曲研究有待开掘的领域。此前虽然已经有学者以元代的戏曲为例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必须看到,元代只是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百年而已,
本书以2014-2016年淄博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基础,坚持从淄博地区的实际出发,注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市共普查到林业有害生物种类667种,其中病害128种,虫害534种,有害植物5种。编写人员从中挑选了近180种数据资料较为齐全的种类,做到了内容新颖、科技含量高、图文相符、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所有的林业有害生物形态及寄主植物的危害状等都是在普查过程中由我市技术人员拍摄的实物照片。参与编写人员都是我市多年来从事森防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真实性强,能够确保林业工作者以及广大林农群众在生产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