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首次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艺术篇:戏凝百态,曲由心生》《手艺篇:器有魂魄,匠自谦恭》《饮食篇:古香古韵,淬炼心性》,共收录68个非遗项目,76位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的结构为:传承人语录,传达传承人心声;项目背景,介绍非遗项目;匠人匠心,讲述传承人在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外界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故事;技艺展示,记录制作工艺,展示优秀作品,赏析戏曲名段等;技艺教学,简短的文字介绍,以二维码形式附教学视频。本套书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展现令人拍案叫绝的非遗技艺,讲述老匠人、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陕西人与陕西非遗的故事,深刻反映陕西非遗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本书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作者,带着自己的学生、遗产地传承人,在十多年深入遗产地农村的日日夜夜里,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踏村入地的田野调查中,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园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给遗产地乡村青年的授课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因而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心血之作、指导之作,全都是干货、实货。 全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分上编(告语青年、青年工作坊)、中编(文化归途、乡土守望者)和下编(朝话与夜话、田野叙事、凝望乡村)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遗产地项目传承过程中的经验、收获和感悟,因而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这是一本写古珠玉的书,更是一本借古珠玉透视历史、洞见传统文化的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出历史庞大精微的细节。历史与当下、政治与审美、信仰与经济、习俗与工艺,在书中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趣味横生。丰富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的现场感,问句式的标题,如 唐妆与宋妆区别在哪里?郑和下西洋如何买买买?明朝皇帝和官员腰上的的 呼啦圈 为何掉不下来? 等等,引人入胜,是一本好看好玩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1936年,西湖博物馆年轻的学者施昕*揭开了探寻良渚遗存的序幕。1959年,这些遗存所代表的远古文化被命名为 良渚文化 。赵大川、施时英编*的《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向大家介绍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的事迹,作为一个良渚文化爱好者,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为良渚文化的面世作了诸多努力。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的时间节点和文化坐标,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共同的文化底色。“三月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民俗节庆“三月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进行系统梳理,搜集整理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展现了“三月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演变,介绍了全国各地庆祝“三月三”的仪式,深入挖掘“三月三”传统文化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呈现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月三”。
本书由美国的菲尔德女士于19世纪末在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搜集整理,是本以现代田野作业方式采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保存了珍贵的手地域民间口头叙事材料,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本趣味盎然、颇受读者喜爱的故事读本。在探讨海外中国民俗研究发轫期的实绩时,本书应是民间叙事搜集整理的代表作。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论语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 者 钱逊 出版时间 20170901 I S B N 9787501362448 定价 50 开 本 小16开 152*228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0 (千字) 页 数 440 读者范围 大众
本书以潍北东永安村为个案,以田野研究为基点,结合久远的区域地理变迁、悠久的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脉络,聚焦乡村民俗仪式研究,并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知识系统与建构机制。
本书以潍北东永安村为个案,以田野研究为基点,结合久远的区域地理变迁、悠久的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脉络,聚焦乡村民俗仪式研究,并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知识系统与建构机制。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收录广西那坡壮族文献记录考、20世纪前半叶舞狮习俗文献考、陈志良所录民国时期民俗文献考、《岭外代答》所涉服饰文献考释;中篇围绕《南宁社会概况》中所录的南宁年节习俗考释、饮食文化考释、“迷信”习俗考释、丧葬仪式考释、婚嫁仪式考释、南宁本地童谣考释,以此作为支撑展开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篇对广西 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事项民歌的意义生成功能进行探析,由此回溯其文化渊源,为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史料依据和理论支撑。
《民间庙会稳态性研究 以天津皇会为例》的写作目的在于期望自“非遗后”的时代背景中,以具“稳态性”典型特征的皇会作为个案研究,找寻到现象背后保持其稳态性的普适性因素,为诸多面临传承窘境的民间庙会的稳态发展提供指导意义,在民间仪式的混杂与圆融中,找寻出它所发挥出的普遍作用,并由皇会个案上升至整个民间文化的保护,为民间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