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玩的滚铁环、拍啪唧,女孩子玩的嘎拉哈、猴皮筋儿 下雪的时候抽冰尜、打雪仗,天热的时候捉蜻蜓、摔泥泡 那时候日子慢,但不插电的游戏有好多,东北孩子的爽与飒,东北人的仗义与宽和,就在这童年每天不重样的游戏中慢慢生根,抽芽茁壮,成为骨子里的浓浓的东北味儿。 《旧时游戏》一书为 中国东北民俗文化 系列的开山之作,精选25项东北地区传统儿童游戏, 由获得首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优秀奖的原班制作团队打造黏土人物造型、制作沙盘场景,并以充满温情的暖心文字配合以实景拍摄图片, 充满浓浓的黑土情怀与旧时记忆 。
周星编著的《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母语文化的诸多事实和现象进行学术性探索的成果。作者尤其注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象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致力于“发现”本土常识的深层意味,同时也对本土常识的传承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里的再生产过程给予了揭示。作者基于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而从容展开专题性论述,不断地追问着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事实与民俗现象,进而对很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性知识”给出了 新意的解读。本书堪称是一位生活在本土常识的“田野”之中并尝试走向“文化自觉”的本土人类学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晶。
本书从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共生互补的大背景出发,立足于中法文化文学交流史翔实可靠的历史史料,共设上、下两编,九个章节,简明清晰地钩沉、梳理自18世纪以降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布与接受,试对渊源流长的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悠久传统、互补共生的历史进程,做纲举目张的总体描述和双向考察。 作者借助当时现场见习者初涉法国汉学、比较文学学术征程的陶冶与历练,以及多年精心采集、积累的 手丰富资料和启蒙初获的西方汉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本书作者不畏浅陋,现趸现卖,努力以译介学、媒介学、接受与影响的视角,一方面,致力于18世纪前贤伏尔泰所开创的中法文学相遇交流的文化对话与文化透视,着重探究在这漫长而曲折的跨文化跨世纪的交流对话中,法国文化人对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追求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收录敦煌俗字2万余条,采用高清扫描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的俗字逐一进行考释,指出俗字的源流。《敦煌俗字典》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以下定义的方式给俗字及其敦煌俗字作出了严密的定义;二、强调了敦煌俗字自成体系、并非 讹火 遍布的观点;三、首次以大量扫描切割敦煌写本真迹的方式编著敦煌俗字研究的著作;四、首次按照模糊笔画数编制敦煌俗字的索引。《敦煌俗字典》将大大弥补《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收字不全的缺陷,可以为将来编纂更大规模的《全汉字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敦煌俗字典》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新鲜资料,将有力推动文字学的研究中心由古文字向俗文字的转移和发展。
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节令岁时之中,存历史演变之迹。
乐府诗与民俗的关系错综复杂,以上胪列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涵盖,但从上所述已足以看出,若要准确把握乐府诗的特点,民俗这一视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尽可能地将乐府诗放在它赖以产生的民俗环境中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文学内部机制的变化。审视乐府诗所涉及的各种民俗事象,揭示它们深刻的内在渊源,有助于解决某些单从文本出发难以破译的问题;从民俗角度关注乐府诗,能够加深对乐府诗文学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拓宽乐府研究的视野;乐府诗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民俗的载体之一,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亦可为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因此,乐府诗的民俗学研究不仅对乐府研究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其他文学史和文体史的研究也不无参考意义。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
《二十四节气常识一本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天文、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总结出来的,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本书从节气的由来、气候学定义、农事安排、民间风俗、农历节日、保健须知、应时食谱、诗词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系统的分析介绍和详尽的解说阐述,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精妙绝伦的生动画面,让你感受我国悠远的农业文明。 本套书还有: 《婚丧喜庆常识一本通》 《祝酒词贺词》
本书内容包括“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五帝时社会状况”“三代以来首服”“身服”“足服”“饮食”“周时车马”“五帝时社会状况”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本书经中国婚俗为题,在概略性地探讨中国的婚姻制度、婚姻类型及婚姻方式之源起、发展和沿革的历史过程后,即以在中华民族传统婚型中*代表性的聘婚作为基本载体,在多层次多侧面的展开中,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传统婚俗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图像。 本书附有许多各时期的彩色插图,非常值得收藏。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动人的故事之一。由于生存环境的文化传统的差别,不同群体的婚姻缔结方式及婚姻观念、礼仪习俗也千差万别。透过纷繁绚丽的婚姻文化及相关礼俗,人们不仅可以把握住人类自身历史演进发展的脉络,还能具体地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精神风貌与生活图景。 本书大量采用活泼生动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俚语等形象资料,来对各种婚俗事象的表现与衍变加以说明,藉此增加阅读的轻
本书是葛兰言关于中国文明研究的开创之作。借助语文学与社会学分析,葛兰言通过《诗经》歌谣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爱情与节日的画面,其间不仅涌动着一种集体的情感,也暗藏着一种井然的社会生活:那些在山间、川上相会的年轻男女们,在他们自己的节日中,不仅互赠礼物,也将自己作为“质”送出。正是这些古老的社会事实,为中国文明的演变奠定了风俗、制度、思想的底蕴与品质。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唐宋词为阅读者提供的审美新感受,以阐明唐宋词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和特殊地位。 全书具体论析了唐宋词的新颖艺术包装和主体美感特色,展示词所特有的文体特性和文学景观,同时兼顾词中“变体”的研究,对其别立一宗的风貌做出描述,使读者对唐宋词的认识 趋全面和丰满。
萧放,朱霞主编的《民俗学前沿研究》是北师大民俗学 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 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与中国 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诸位学者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其中对日本民俗学的总结与反思,对美国表演理论的新理解,对乡愁与当代中国生活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如何走出熟人社会迈向 广阔世界等方面探讨具有学术启示意义,而实践民俗学、未来民俗学是崭新的命题,是引发我们进一步研讨与思考的民俗学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