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从传播角度反映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情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调多方力量,委托第三方科研机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联动抖音、快手、淘天、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按照客观性、真实性、规范性、科学性等原则,基于抓取的主流媒体报道数据和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互联网传播数据,整理汇总权威媒体报道,编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蓝皮书2024》。全书分为总论、工作篇、传播篇、平台篇、建议篇、案例篇六个篇章。全书基于各地区、各门类、各级非遗传承人、各项非遗活动的互联网传播数据,多方面总结归纳了2023 年度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梳理提炼了2023 年度非遗传播工作特点,选取摘编了全国非遗传播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播工作的相关建议,以供读者学习交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本书内容包括皮影的发展脉络、影件介绍、制作工艺与工艺特点、造型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从多个视角向读者展示出皮影独特的艺术美感、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皮影鲜明的艺术风格,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书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陈炉窑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代表性产品耀州青瓷更以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的优良品质受到各阶层的厚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更替,耀州窑各窑场逐渐衰败,仅存陈炉一地炉火相传八百余年。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既保存与发展了耀州瓷烧制技艺,也成就了中国西北地区*大窑场的地位。如今,陈炉的耀州瓷烧制技艺釉、型与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并传布至曾经的耀州窑窑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秉心圣会》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权威、知名专家及一线工作者,他们撰写的书*是要让本专业的人有收获;第二是要让非本专业的人看得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公众事业。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越是在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要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李一之,中国漆艺家,1943年生,男,汉,祖籍湖南,共产党员,本科学历,中国漆艺家。曾任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中国黄金珠宝行业联合会*副主任、北京漆艺研究会会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北京雕漆厂厂长。
李作应编著的《歌海捞珠(上)》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萃取 南北之长、细致优雅和兼容大气的特点。 《京西幡乐》(作者包世轩)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丛书 之一。 《京西幡乐》从幡会起源、幡会表演形式、幡会 音乐、返回传承人等方面全方位介绍。
这是一部由作家与学者合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作者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文物实物的三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 木兰传说 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上编《历史源流》里,系统地阐发了 木兰传说 所经历的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流变期等六个历史发展阶段。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