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砚雕是徽州雕刻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情趣与文人情趣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本书稿结合著名砚雕大师曹阶铭先生口述早年学艺、艰难岁月、转型之痛、国礼精品、传承与发展等五个部分,客观讲述了徽州砚雕技艺的兴起、鼎盛、没落与当代发展。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这是一部由作家与学者合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作者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文物实物的三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 木兰传说 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上编《历史源流》里,系统地阐发了 木兰传说 所经历的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流变期等六个历史发展阶段。
本书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陈炉窑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代表性产品耀州青瓷更以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的优良品质受到各阶层的厚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更替,耀州窑各窑场逐渐衰败,仅存陈炉一地炉火相传八百余年。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既保存与发展了耀州瓷烧制技艺,也成就了中国西北地区*大窑场的地位。如今,陈炉的耀州瓷烧制技艺釉、型与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并传布至曾经的耀州窑窑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莆仙戏,原名兴化
由王露明、万宝宁主编的《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 遗产/品读南京丛书》收录了108个已被正式列入各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项目。分类别、篇章、层次,从民间文学、传统表 演艺术、手工技艺、体育竞技以及民俗等方面人手, 简要介绍了各个项目的特色、流变、民风和掌故等, 阐述了它们**特色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价值、保 护传承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南京悠久、灿烂的乡风、 乡俗和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分总报告、分题报告、2012年年度热点、大事记四部分。总报告题为“201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分题报告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保护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十个专题。在“2012年年度热点”栏目中,介绍了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发展及问题和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考。大事记部分汇集了2012年度文化部及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的活动。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本书内容包括皮影的发展脉络、影件介绍、制作工艺与工艺特点、造型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从多个视角向读者展示出皮影独特的艺术美感、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皮影鲜明的艺术风格,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徽州三雕是一种地方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本项目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如金进行专题口述采访,既勾勒出方如金的从艺经历、艺术创作成就,又论述了徽州三雕的发展历史及其工艺流程、工艺特点,同时讲述了徽州三雕的保护与传承。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本书回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十年的保护工作,从基本保护方法、各地区保护实践工作及成果,以及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点与问题等角度进行评述,还通过深入的案例解析,分别从法律法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救路径,以及与宗教、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唐卡艺术等角度,呈现、分析与深入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东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的区别是,广东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东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东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东乞巧节。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追根溯源,全书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调查,所选论文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
李一之,中国漆艺家,1943年生,男,汉,祖籍湖南,共产党员,本科学历,中国漆艺家。曾任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中国黄金珠宝行业联合会*副主任、北京漆艺研究会会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北京雕漆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