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 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宋朝时,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清朝是空竹发展的鼎盛时期,风靡城乡。抖空竹运动集娱乐、健身、技巧、灵活、竞技、表演、休闲于一体。抖动时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可做出 过桥 对扔 串绕 抢高 等动作。抖空竹的技巧颇多,有 仙人跳 鸡上架 放捻转 满天飞 等。抖空竹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的杂艺游戏活动,流行全国各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认定,抖空竹项目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市校园空竹运动始于2008年,经过10余年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已发展成了近200所学校,10万余名学生及老师参与练习和比赛的、知名度很高的运动项目。从20
《非遗传承研究》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中外非遗法律法规及其权威解读)、调查与报告(有关非遗传承的各种调查报告、问题综述等)、理论研究(非遗专家、非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非遗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见解、观点)、非遗学人(非遗专家、学者,非遗研究新人其人其事)、非遗项目(经认定的非遗项目、待申报的非遗项目介绍及研究)、非遗传承人(各级非遗传承人报道、采访等)、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企业家、史料与掌故等。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象牙雕刻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北京牙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明代以来尤为盛行。北京牙雕以仕女、人物、花卉等见长,发挥了象牙细腻的质感,使人物造形栩栩如生。2006年5月20日,象牙雕刻经 批准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春珂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写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象牙雕刻李春珂)》为李春珂在传承象牙雕刻这项技艺中的五十多年里的经历与心得。
《歙砚》一书主要从歙砚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传承人物、作品鉴赏评价、传承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现在除了少数书画家坚守用砚研墨,砚已作为礼品、收藏品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把砚台作为一件文物来收藏、鉴赏;也可以把砚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装饰。 本书详细记录了歙砚从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脉络,以及歙砚的制作工序和雕刻艺术,歙砚的主要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歙砚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和鉴赏标准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既介绍了歙砚的发展历史、装饰工艺,又介绍了历代传承主要人物脉络,工艺和传承渠道的创新,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本书基于传播中华 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介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论、实践、礼仪和艺术五大素养。本书从剪纸概述、认识剪纸、剪纸创作、剪纸礼俗、剪纸审美五方面介绍了剪纸的有关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创新成果。
本书将读者由点及面,以最快捷的方式去获取这30部经典名著中的精髓,这些的作品历经几十年到几千年的历史的淘洗和世界性的文化选择,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每一个时代都可能诞生经典的作品,而每一部经典的作品永远不会只影响一个时代。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经常是通过文学经典来完成的。
本书是适用于大学生选修课程的书法教材,全书分为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大部分。毛笔书法部分主要介绍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常用书体的定义、起源与发展、点画、结构和章法。硬笔书法主要介绍了楷书、行书这两种学生日常使用的硬笔书体的点画和结构,并附有随书字帖。另外,书中每章还插入了名家轶事选读,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涵育,让学生在翰墨中 、立体化地感受书家的心境、人格与个性。
《非遗传承研究》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中外非遗法律法规及其 解读)、调查与报告(有关非遗传承的各种调查报告、问题综述等)、理论研究(非遗专家、非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非遗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见解、观点)、非遗学人(非遗专家、学者,非遗研究新人其人其事)、非遗项目(经认定的非遗项目、待申报的非遗项目介绍及研究)、非遗传承人(各级非遗传承人报道、采访等)、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企业家、史料与掌故等。
摆在您案头的是《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是2005年3月《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开播7年来,奉献给广大听众和读者的第7本书。《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从2011年已播出和待播出的节目中,精选了17位嘉宾的近百篇文稿,占全年播出节目的近30%,反映出《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2011年在制作内容、形式和质量的一些特色。
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 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传奇、戏曲、民俗事项,也有各类寓意吉祥的动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国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广泛地用于乞子还愿、家庭供奉、辟邪镇宅、娱乐游戏、装饰等各种民俗活动和生活日用之中。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泥塑的历史源起与流变、不同泥塑流派的流传地、技法以及各自的艺术特征等。全书重点突出、叙述清晰,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较好的对中国民间泥塑艺术进行普及宣传的文化读物,适合社会大众阅读。由于作者多年来钻研民间泥塑领域,全书资料 丰富,叙述和评价都十分中肯,既有普及性读物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和
《青藏地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青藏地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相关资料,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者试图将青藏地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置于可持续发展研究思路中,系统研究青藏高原蒙古族不同文化区域的形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分布、特征、价值、保护与传承现状,探析其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构建青藏地区蒙古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