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时代交响。盛世华章,融汇古今。 西江,绵亘千里、润泽四方,孕育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璀璨多姿的梧州文明。 穿越历史烟云,那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激荡人心、滋养心灵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为纽带的 活 的艺术,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根 与 魂 。截至2023 年10 月,梧州市共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 项,涵盖曲艺、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或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形式存在,或以传统戏曲、手工绝活等形态出现,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 梧州色彩 。 本书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示了梧州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外界更
本书是一本以潮州地方音乐为内容的研究性人文读本,包括潮州音乐文化概述、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潮州庙堂乐、潮州锣鼓乐、潮州筝乐及潮州音乐中的乐器,对潮州的地理区貌、历史源流、人文习俗、文化特征、音乐特点,以及各乐种的渊源流变、风格特点、传承脉序、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理论性的阐述,全方位呈现潮州音乐的整体面貌。集学术性与趣味性、史料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对了解、传播潮州地方文化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广东汉剧的梁素珍、梅州客家山歌的汤明哲的生活、艺术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对传播、发扬汉剧与山歌所做的贡献进行客观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守住我们的根 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群体,梁素珍和汤明哲在各自艺术领域都有着坎坷的经历和令人敬佩的坚持,他们把艺术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传播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方面做过许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努力。本书让读者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认识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在特定时期的基本状况和面貌,了解非遗传承人在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借鉴、开拓工作思路。
本文从“非遗”传统手工艺概念入手,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围绕“怎么看”、“展什么”和“怎么展”三个核心问题,依据观众与展品、展陈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内容上,对“非遗”传统手工艺进行展陈分类;在形式上,结合展陈信息传播和观众学习行为和接受度,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理念和原则。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实践提供参考。 读者对象为从事设计学、博物馆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在河北 支持下,由河北省文联和省民协牵头,对河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系统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霸州》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霸州市的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等,传递民族血脉,熏陶民族美德,唤起人们对乡愁的记忆,激发人们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根基。
目前,东台市拥有董永传说、东台发绣两项 非遗;弶港渔民号子、溱湖刻纸、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四项省级非遗;许河杂技、彩绘葫芦、时堰木雕等三十三项盐城市级非遗;麻虾酱制作技艺、富安桑茶制作技艺、瑶台音乐等十七项东台市级非遗。本书以四级非遗五十六个项目为主要内容,并附相关照片,向读者介绍东台非遗概要,对了解东台的文化遗产起到以管窥豹的作用,具体一定的出版价值。本书适合对东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传承人。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学校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有着数量众多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白狼镇桦树皮制作技艺,不仅富有美感, 体现了当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将这些富有创意和艺术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学校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兴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漆彩鎏金——宁波非遗漆艺与高校教育传承》一书翔实地梳理了宁波非遗漆艺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从阴阳结合、文质彬彬、致用利人、道器合一等理念切入,探究宁波非遗漆艺的造物思想;从形之意动、色之天成、肤之肌理、饰之祥瑞等元素切入,呈现宁波非遗漆艺的美学价值;从天然材料、工艺流程、技术技法、实用价值等视角切入,解读宁波非遗漆艺的工匠精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图片资料(如绚丽的漆艺作品)给读者提供了视觉享受,文字资料(如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经验介绍)可读、可信、可借鉴。
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广泛,种类繁多:有门画、窗画、灯画、中堂、条屏、炕画、顶棚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线条粗犷。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长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武强年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人员誉为“东方 图解”,中国文联副 、中国民协 冯骥才考察武强年画博物馆时挥笔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在闽南地区所做的田野调查、参与策划设计的项目等大量事例、案例为基础,从基础理论、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入手,探索了不同门类非遗适用的展示方式,并由实体展示衍生到数字化传播开发,提供了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与传播图景,希望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 理论和实践案例参考。
《非遗撷华》以展示、传播、传承、保护、利用港城非遗为对象和内容,记录以构建系统、完善机制、开展活动、生产保护等多种方式流布全域的非遗项目,内容丰富、门类齐全,让人一睹并尽情感受港城非遗的独特魅力、特别风采。
绒花是一种用蚕丝线制作而成的装饰性的传统手工艺品,近年来在许多热门的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它的身影。本书将带你系统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本书共七章。第 一章介绍传统绒花饰品的特点、发展与创新,带领读者认识制作绒花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了解制作绒花的基本工序等。第 二章讲解绒花制作的技巧,涵盖各类花叶、果实的制作方法及一些实用的小技巧。第三章到第六章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展开绒花的制作练习,创作题材以花叶、果实以及寓意吉祥的动物为主。第七章为作者其他绒花作品的展示。 本书讲解细致、内容丰富,适合喜欢绒花等古风饰品的手工制作爱好者及汉服爱好者阅读、学习。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惠民之间的关系,旨在开发生产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中的经济效益挖掘出来从而惠及民众。本书内容除绪论外,共有五个部分。 部分主要概述环塔里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这一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旅游开发状况并加以分析。第三部分,论述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工作中对惠民情况的调查。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前人研究成果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与惠民政策实施之间加以理论探讨。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当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惠民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保障性的策略,以为当地政府所参考。
本书把Python技术和量化投资实例结合起来,分4个篇章介绍了Python工具、量化投资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量化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理论及应用,以及量化投资策略。 本书实例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章详细介绍了实例的具体操作过程,读者只需按照所介绍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掌握全书的内容。 本书可供经管类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参考使用,同时对从事数据分析的实际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本书配套实例的全部数据文件,可免费给读者提供。
本书为笔者三十多年来调查、研究闽南人请王送王仪式的成果汇编,既有切合社会实际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和对该仪式的意义、性质的阐释,亦有针对该仪式的误读和不实解释的质疑与匡正,从而为正确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奠定了客观、坚实的学术与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保护这一 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 段11项人类“非遗”、282项 “非遗”(含前项列入人类遗产的 遗产)、1090项省级“非遗”,共标注1854处“非遗”为对象,进行线路区段内“非遗”景观的基因图谱研究。 本书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学信息图谱思想,构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本单元信息图谱表达模型,显示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揭示其空间分异、空间关联与环境响应关系,提出基于空间分异的真实性、线路关联的整体性以及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性为要求的保护与开发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