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从建文帝到永乐年间二十六年的历史。 朱元璋病逝前,放心地将皇位传予皇太孙朱允炆,看似传承有序的大明江山酝酿起微妙的不安定因素。九位戍边藩王手握重兵,年少弱质的朱允炆时刻感受着威胁,开始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应声造反,由此挑动起长达四年的靖难之战。朱允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如何被逼得气数渐失、江山易手? 朱棣从背着反贼的骂名负隅顽抗,到长驱直入、挥师入京,期间经历重重危机,多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难道果真有冥冥中的命中定数?方孝孺、铁铉、道衍 忠臣良将各显本色,造势谋臣挥斥方遒。 这场战争的影响也迟迟没有散去,建文旧臣被赶尽杀绝,而朱允炆生死不明的下落也成为一道千古迷题。但不论如何,朱棣开始了他的国君生涯,一手缔造了一个繁荣的朝代,一个众人仰视的
Array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由卞君君编著 。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简介: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它被发现了,西方人 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 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 然而,这座城市的崛起,是屈辱?是进步?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 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 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此后,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54年,小刀会起义,上海海 关为列强所窃,这成为外国控制中国关税机构之滥觞 ……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洋气 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而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作出完善的准备,从而使历史的熔炉不断升温的时期。研讨历史的人们既喜爱观看那令人仰止的丰碑,领会那动荡沸腾所带来的美妙,又对较为舒缓的历史演进产生兴趣。《夏商西周社会史》的内容没有涉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丰碑,也不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没有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本书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少年离家,一世乡愁。乱世游离尝尽世间疾苦,漂落台湾夜校苦读学习改变命运。作为军中法官,荣获蒋中正与蒋经国父子颁发 忠勤勋章 ;作为执业律师,马英九亲自为其颁发 杰出律师服务奖 。年近花甲开始奔波两岸运送老兵骨灰回家,当选 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他情系乡梓,心系家国,曾身穿律师袍站在 倒扁 前台,携妻子儿孙返乡认祖寻根,公开发声反对 台独 。他就是台湾老兵高秉涵,让我们听他讲述自己的别样人生。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东征西战; 汉儒文臣耶律楚材,出仕蒙古,尊孔重儒; 乱世枭雄陈友谅,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凄凉作家关汉卿,关注民生,再现世间百态; 细数三国罗贯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一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 黄金台 ,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历史上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勾勒了中国古代国家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兴替,波谲云诡,常令治史的人望洋兴叹,无从下手,读史的人望而却步,把握不住重点。《中国历史精神》作者钱穆博士,以其渊博的史学涵养,敏锐的剖析能力,将这个难题解开了,使人得窥中国历史文化的堂奥。本书不但能够让你在短期间内获得完整的历史概念,更能帮助你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
人类*初是用什么书写的?中国纸是怎么取代西方羊皮纸的?炼丹怎么会炼出了火药?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天子?牛郎织女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天圆地方的学说是怎么形成的?哪些地方在历史上曾被当成华夏的中心? 本书从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中*耀眼的 四大发明 讲起,围绕古代两大自然知识系统 天学和地学,讲述了中国古人在这两个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四大发明是如何传播并影响世界的,知晓中国古人怎样认识天地与万物。
日历,轮船,保险,商场等等由人们制造出的所有 物品 ,都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教科书中说没有的世界史。印章,货币,报纸,甚至一枚巧克力,都有一段历史蕴含其中。 从 在大河流域被发明创造 出 的那些 物品 ,我们可以看到 社会轮廓的形成 。从 番茄、可可、郁金香 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到新大陆的开发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隆。通过隐藏在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带你了解世界发展的脉络。
本书探讨的是20世纪前半叶唯物史观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从要点式、专题化、体系化三个层面对唯物史观传播形式的系统化演进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唯物史观由机械到辩证、由外来而本土的中国化趋势;同时,从史学目的论、历史阶段论、历史主体论、历史方法论角度对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史学的理论探索进行梳理,并将其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分为经济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辩证法的研究、中国化的研究四个阶段。从这些相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唯物史观传播是如何形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丰富了唯物史观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的转型是从张元济、蔡元培、张謇、汪康年等人开始的,这一代读书人都是自科举之路走上来的,他们是进士、翰林甚至状元及弟,但他们在20世纪前夜告别朝廷,转向社会,成为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报人,这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在他们之后,随着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派留学,一个新型的知识阶层在中国破土而出,他们各走各的道路,拓展出了新的社会自主空间,建立起新的尺度。
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梅德韦杰夫对1986年4月至5月间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悲剧的每日进展记录。作者从专业角度还原了核事故的*现场,详细分析了事件的起因。本书内容包括事发前核事故案例介绍,切尔诺贝利高层潜在的问题,事件发生原因,经历现场的个职别的人的大量证词;叙述层层递进,将整个事件彻底摊开。本书向人们展现了人类的自大,无知,救援人员的英勇与民众的无辜,并由此引出对核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