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YI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一生建立及统治明朝七十年间的历史。 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之中,父母死于饥荒,他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终于建立起朱姓江山,从一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同时,在朱元璋的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以无穷的精力为明朝设计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规范。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从建文帝到永乐年间二十六年的历史。 朱元璋病逝前,放心地将皇位传予皇太孙朱允炆,看似传承有序的大明江山酝酿起微妙的不安定因素。九位戍边藩王手握重兵,年少弱质的朱允炆时刻感受着威胁,开始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应声造反,由此挑动起长达四年的靖难之战。朱允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如何被逼得气数渐失、江山易手? 朱棣从背着反贼的骂名负隅顽抗,到长驱直入、挥师入京,期间经历重重危机,多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难道果真有冥冥中的命中定数?方孝孺、铁铉、道衍 忠臣良将各显本色,造势谋臣挥斥方遒。 这场战争的影响也迟迟没有散去,建文旧臣被赶尽杀绝,而朱允炆生死不明的下落也成为一道千古迷题。但不论如何,朱棣开始了他的国君生涯,一手缔造了一个繁荣的朝代,一个众人仰视的
中国 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 中国 ?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 中国 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 ,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 是对*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 中国*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个王朝 夏王朝的诞生。
Array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一生建立及统治明朝七十年间的历史。 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之中,父母死于饥荒,他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终于建立起朱姓江山,从一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同时,在朱元璋的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以无穷的精力为明朝设计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规范。
海外华人群体的数量大约在2500万到3000万之间,他们到海外去冒险、确立了海外移民群体的基本价值观,但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对2000年的华人历史进行概括性考察。 数个世纪政府都禁止民众抛开故土到海外谋生, 落叶归根 的华人起初是商人,后来是农民和劳工,再后来他们开辟了新的谋生手段。 寓居 的方式意味着只是暂时离家,依然在政府的管辖之内。 今天海外华人面对的挑战是在一个愈加认同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 自我 ,不再在 被同化 与 落叶归根 之间纠结。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历史学也是*自2007年以来实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试点学科。因此,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史籍的能力,缕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特点、重点和关键点,倡导创新性学习,是21世纪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育的目标。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编写的《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编写的目的是配合本科教学教材《中国古代史》(上、下),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启发性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有以下几个特点:,章节安排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写的本科生基础课程教材《中国古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脉络,尽量与*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由卞君君编著 。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简介: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它被发现了,西方人 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 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 然而,这座城市的崛起,是屈辱?是进步?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 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 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此后,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54年,小刀会起义,上海海 关为列强所窃,这成为外国控制中国关税机构之滥觞 ……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洋气 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而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作出完善的准备,从而使历史的熔炉不断升温的时期。研讨历史的人们既喜爱观看那令人仰止的丰碑,领会那动荡沸腾所带来的美妙,又对较为舒缓的历史演进产生兴趣。《夏商西周社会史》的内容没有涉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丰碑,也不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东征西战; 汉儒文臣耶律楚材,出仕蒙古,尊孔重儒; 乱世枭雄陈友谅,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凄凉作家关汉卿,关注民生,再现世间百态; 细数三国罗贯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没有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本书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少年离家,一世乡愁。乱世游离尝尽世间疾苦,漂落台湾夜校苦读学习改变命运。作为军中法官,荣获蒋中正与蒋经国父子颁发 忠勤勋章 ;作为执业律师,马英九亲自为其颁发 杰出律师服务奖 。年近花甲开始奔波两岸运送老兵骨灰回家,当选 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他情系乡梓,心系家国,曾身穿律师袍站在 倒扁 前台,携妻子儿孙返乡认祖寻根,公开发声反对 台独 。他就是台湾老兵高秉涵,让我们听他讲述自己的别样人生。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一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戴旭讲甲午战争:从晚清解体透视历代王朝的政治败因》为作者的历史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旨在从晚清解体透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败因,呼吁克服甲午病,实现中国梦。作者认为中国有着传统的文化继承,有着近代一系列政治试验的心得,也学习过世界上主要大国的政治经验,以历史的眼光眺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