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家雄编著的《长江史话》以概略的笔触,讲述了长江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变迁。它首先介绍了长江得名的由来、千百年来江源探索的历史、长江河道的历史自然地理变化、黄金航道的开拓。接着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对长江干道沿岸某些重要城镇的发展简史和大湖、名山的历史变化做了叙述。介绍了沿江的风景名胜,回顾了历 在长江曾发生过的一些战争乃至经济、文化活动。由于有大量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穿插书中,《长江史话》使人读起来倍觉趣味盎然。
刘祚臣所著的《古塔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佛教徒的埋骨之所,传人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结合,结出了累累硕果。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塔这一建筑也遍地开花,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艺术价值之高,足可傲视世界。从木塔、石塔、砖塔到铁塔、琉璃塔,从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到门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数量繁多、种类各异的古塔如璀璨的宝石点缀于祖国的山河之间。《古塔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从塔的源流人手,介绍了“塔”这一名称的来由、塔的形制、质地等,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塔进行详细讲解,带领读者漫步在古塔王国,品味那七彩的世界。
《星光丛书:历史上的文字狱》主要内容包括:写在前面、文祸前奏、焚书坑儒、庙礼之辩、种豆之灾、覆巢之下、广陵绝唱、崔浩国史案、栽桃之祸、乌台诗案(上)、乌台诗案(下)等。
《星光丛书:司马迁与史记》主要内容包括:求学生涯游历山川、子承父业、悲士不遇、千秋《史记》、无韵离骚、史学传承、千古一帝《秦始皇本纪》、哀哉霸王《项羽本纪》、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大成先师《孔子世家》等。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怒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丛书的撰写,参阅了前辈的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宁夏地方文献史料和大量报刊的研究文章,因受编写体例所限,文中未能一一注出,只在书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出现。
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阿昌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综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 猪仔”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掀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猪狗不如的苦役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贩运华工出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一度出现回潮现象。及至20世纪30年代,华工作为苦力被贩出洋的情况方告结束。 《华工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从自由人沦为华工的过程及其悲惨遭遇。 《华工史话》由董丛林编著。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撰写的***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约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面地叙述了纵贯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发展,完整地再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画卷。自东汉末年开始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的《史记》,多年来出现了多个版本,其中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书局的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被现代学者视为善本,它汇校了宋、元、明三代具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失误较少。微经典编委会编写的本书即以此刻本为基础,并参考其他文献,精选原著中的经典篇目整理而成,*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