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好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 。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编
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决战甲午(1894-1895 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 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 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穿插三大阅兵(1886年、1891 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 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 丰岛偷袭战、大东沟决战、威 海保卫战)等历史故事,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 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 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 北亚三国争雄的外交源 流,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 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 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袁世凯、叶志超、左宝贵等 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 时还穿插了个人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人 性欲望以及官场权谋的独 特演绎。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战争中,有的发生在战争 之前,还有的发生在战场 之外。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很好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本书通过真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描述,带领我们回顾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动人的史实,将井冈山精神令人信服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作者依托自己深厚学术功底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井冈山精神做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点评,让本书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当代价值。
民国是一个武夫称王称霸的时代。霸道和不讲理 儿,是这个强权社会的病。《民国就是这么霸道》选取在民国舞台上掀起 过惊涛骇浪且性格迥异的五名强人的 人生及其个性特点,记述他们游戏政治,纵横捭阖,蛮横、不讲理的强人政 治特征。 东北王张作霖是精明型强人:赌过钱,骗过人, 当过土匪扛过枪,当过东北王,称霸一方,从不服输,喜欢玩弄小聪明。 山东王张宗昌是流氓型强人:跑过江湖,抢过洋 行,杀过人,杀过狗,赠妻打仗为所欲为,祸害山东。 西南王吴佩孚是书生型强人:卖过字,砸过场, 歪秀才逐鹿中原,用智慧钻营和打仗,当过西南五年山大王。 东南王孙传芳是沉鸷型强人:留过学,出过洋, 勇猛沉鸷,敢作敢为,掀起过天下巨浪。 广西王陆荣廷是绿林型强人:死过爹,嫁过娘, 当过绿林,统率两广,靠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乃至一个人,都要有一种信念支撑。这信念能让其拥有不竭的动力,让其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坚定的信仰让红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红军壮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本书用40个故事雄辩的证明了,历史不会终结,信仰不会变色,伟大的长征精神将代代永传!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蒋介石的“天下”既从“马上”得之,也从“马上”失之;既顺民心而得之,又逆民心而失之。这样惊天动地的一得一失,竟在蒋介石一身一生中“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也称得上*。这是何等的生命体验?什么样的人能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起伏?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竟还能“寿终正寝”。这样的“淡定”,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伟人”的人,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非凡”之人吧。 本书是几位作者合作撰写的有关蒋介石研究若干篇章的结集,利用蒋介石日记,也利用其他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蒋介石的一生做了一个初步的描画,也许可以称为几位作者的尝试。至于对蒋介石复杂一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蒋介石客观而求实的历史评价,远非几位作者初步的研究所可担当,或许还有待
......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8)》编著者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档案栏目组。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8)》根据《档案》2012 年播出的22个节目改编,揭示了档案中没有记载的真实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在反映真实历史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根据《档案》2012年播出的22个节目改编,揭示了档案中没有记载的真实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在反映真实历史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话题就从手头《两个女人,一个清朝(5):危难书生与慈禧太后》的内容说起吧。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5):危难书生与慈禧太后》以太平天国于1853年(咸丰三年)攻入南京为开端,终止于1880年(光绪六年)左宗棠率兵西征新疆。这一时段不足30年,但在晚清史中却是非常重要并决定清朝存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内忧外患同时或相继发生,几将清朝逼入九死一生之险境。“内忧”就是指太平天国的崛起,它以“反清排满”为号召,从广西金田村起兵,奋勇北进,其势不可当,仅历年余,力克江南重镇--南京,遂建都于此,改南京为天京。江南半壁,已处太平天国的掌控之中。
丛书简介:《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系列丛书为清史通俗读物,全书夹叙夹议,以详实而准确的资料,细腻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清朝近3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清朝历史上两位特殊的女性孝庄与慈禧曲折纷繁的一生,以及两位女性对清朝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全书视角独特,给人新奇的读史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清史题材作品。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李治亭先生将该书与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清史作品相提并论,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全部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概括,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继承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优良传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本书在综合历任领导人对延安精神的论述的基础上,将延安精神科学的归纳为四个方面并分为四章加以描述,文笔生动、史料详实,充分体现了对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这是一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纪实文学著作。作者自2000年起,沿红军长征的各条路线,逐步进行实地考察,从实地考察中获得了很多不同于书本上的材料,发掘了许多与红军长征相关的令人感动的人与事。作者将采访和实地考察而得来的史料做了扎实的考辨,将它们与该领域的传统史料进行相互对照和补充,并进行了严格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和通俗化加工。作品以红军长征的时间为序,以长征的各条路线为线索,通过一些重要的事件与人物,再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以及长征精神对沿途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作品夹叙夹议,有叙述,有考证,有分析研究,还有重要的点评,充分展示了其思想魅力。书稿将学术性和通俗性有机结合,既有科学理性的学术底蕴,又有文采斐然的阅读快感。叙述的部分生动鲜活,有些地方令人动情;议
2014 年9 月1 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有23 名河南籍抗战英烈,他们是:吉鸿昌(扶沟)、郑廷珍(柘城)、赵崇德(商城)、叶成焕(新县)、沈东平(舞阳)、陈锦秀(固始)、陈德馨(鄢陵)、理琪(太康)、韩明柱(新县)、杨木贵(南阳)、杨靖宇(确山)、官楚印(新县)、董天知(荥阳)、谢家庆(光山)、鲁雨亭(永城)、邢清忠(嵩县)、燕鼎九(新蔡)、孔庆同(新县)、汪洋(台前)、肖永智(新县)、彭雪枫(镇平)、桂干生(罗山)、宋学义(沁阳)。他们中间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将士,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他们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奋起抗击,浴血奋战在长城内外,白山黑水,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以血
今天回顾整整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仍然令人唏嘘不已 由此而开启的一段历史,有如一出连台本戏,热闹非常,悲剧、喜剧总归于正剧;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众多人物,尽管不乏才华卓越人士,更有怀抱伟大理想者,几乎无一不是壮志未酬。 作者的才华,在于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以清晰提示了隐藏于其后的政治逻辑。
......
从本册起,《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系列将另开新篇,开讲晚清大变局中的政治女强人慈禧太后。乾隆帝的治世过去,接下来,就是政治上致虚守寂的“嘉道守成”时期。嘉庆帝进行过一次“咸与维新”的改良尝试,结果却是虎头蛇尾的。道光朝承乾嘉两朝流末,政治上陈陈相因,淆乱粗糙之象却已层层暴露。中英次鸦片战争,本为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怯懦短视的道光帝所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却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它使得外国殖民资本势力开始渗入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咸丰帝上来之后,虽然摆出了一种攘臂奋争的姿势,却已无力阻止倾荡颠危局势的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奕詝再战英法联军,结果却还得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落第秀才洪秀全在南方的趁虚而起,竟然把太平天国的这把野火,烧进了南京城。正是在残阳如血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否定清政府的立宪,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 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材,若不是宋教任被刺后,革命党人断然发起二次革命,中国极有可能走上宪政之路,因为牵扯事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都被传唤到了上海审问,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司法机构作为正义的后守护者的威力。 类似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观点在书中频频出现,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至少也能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切的了解昨天的中国,从而更清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