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历史背后的发展逻辑拥有超乎人们一般想象的复杂性。本书透过讲述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重要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提供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以点带面,带领读者重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深处提升读史境界。
作为国内*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本书虽以 媒介 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 文本 和 符号 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上起袁世凯窃国,下至张学良易帜,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与混乱的统治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府院闹剧、张勋复辟、通电下野满天飞,皖系、直系、奉系三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梳理军阀混战,复盘北洋乱局,从历史细节中探寻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今人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演化,大有裨益。
本书对贯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一系列教学疑难点和重大问题进行逐一剖析,用真实的数据和文献,生动还原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透过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必然性,阐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历程。
本书次全方位地掀开二战期间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及其他侵华人物的成长面纱 ,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自上而下、从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全方位地钳制日本及其人民以及由此对日本及其国民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及其历史遗毒 , 从而揭示这些日本侵华的重要人物何以对中国乃至中国人民穷凶极恶的根源。避开情绪化的语言和论断 , 以史实结合日本现实说话 , 拨去历史的迷雾 , 正本清源 , 是本书的特色。 蒋丰先生以其所掌握的大量的日本手资料及其实地走访日本甲级战犯等日本侵华人物的故居等遗址所观、所悟、所得 , 让中国读者参透当今日本国内右倾化的思想根源、历史根源。本书非常适合从事历史 , 尤其是抗战史问题相关研究的人员及广大军迷阅读。
......
《*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白团 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神秘的 白团 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 白鸿亮 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蒋介石为什么对官方协议下派遣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处处防范、却对 偷偷摸摸 赴台的日本旧军官团队抱有兴趣?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书作者以近些年公开发表的庞大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 白团 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调查了 白团 的隐秘历史,并还原了蒋介石因何和如何利用 白团 反攻大陆却*终失败的。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 。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抗战文化研究》以抢救和保存中国抗战文化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遗产,弘扬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学科建设和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为宗旨,反映和研究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年)和二战时期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和亚洲各国的文化史实、文化艺术成果、文化运动和文化思想流变,汇集今人的学术成果,尤其欢迎有关中国各地抗战文化遗产和亚洲各国二战文化遗产调查抢救开发的调研报告。 本册为第四辑,由李建平、张中良担任主编。
......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理解“信任”、设定信任,国学与不同学科均有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讨论。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积累的“关系”研究所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发生与运行轨迹进行了理论性的、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探索。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信任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脉络及运行特点。
民国是一个武夫称王称霸的时代。霸道和不讲理 儿,是这个强权社会的病。《民国就是这么霸道》选取在民国舞台上掀起 过惊涛骇浪且性格迥异的五名强人的 人生及其个性特点,记述他们游戏政治,纵横捭阖,蛮横、不讲理的强人政 治特征。 东北王张作霖是精明型强人:赌过钱,骗过人, 当过土匪扛过枪,当过东北王,称霸一方,从不服输,喜欢玩弄小聪明。 山东王张宗昌是流氓型强人:跑过江湖,抢过洋 行,杀过人,杀过狗,赠妻打仗为所欲为,祸害山东。 西南王吴佩孚是书生型强人:卖过字,砸过场, 歪秀才逐鹿中原,用智慧钻营和打仗,当过西南五年山大王。 东南王孙传芳是沉鸷型强人:留过学,出过洋, 勇猛沉鸷,敢作敢为,掀起过天下巨浪。 广西王陆荣廷是绿林型强人:死过爹,嫁过娘, 当过绿林,统率两广,靠的
在建立和建设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我们不应忘记方志敏面对敌人的视死如归,不应忘记欧阳梅生和他的妻子儿女一家在大革命期间的巨大牺牲,不应忘记年轻漂亮、能文能武的女英雄赵一曼在抗日战争时期跃马横枪的英姿飒爽、富于传奇性的革命人生,也不应该忘记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出身的“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不顾生命危险地忘我工作和从他身上所进发出来的坚强意志。本书《红色经典系列》之一,讲述了吴运铎同志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新闻事业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启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皆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报主笔,皆延请斗方名士,诗词大家,吟风弄月,报章所见皆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响,南社文士齐聚沪滨,创办三民诸报,批评时政,风气为之一变,上海新闻界事业,蒸蒸日上,报人辈出,新闻记者孜孜竞进。沪上高校增设新闻科,培育新闻人才。孤岛时期,报业畸形发展,有报皆洋,无馆不西,报人生活,与前迥异有别。《报人外史》荟萃诸多报人生活细节,逸史珍闻,信笔挥洒,凡上海新闻界中人,如严独鹤、蔡钓徒、余大雄、钱华、朱惺公、李浩然、平襟亚、朱微雨、唐大郎、王小逸、蒋剑侯、顾执中、张若谷、黄寄萍、冯梦云、朱瘦竹、卢溢芳、易立人、王雪尘、张秋虫、胡憨珠、周天籁、谢啼红等,有记述价值者,皆逐篇描述,以此窥彼时新闻出版行
该书为图文集,以西德尼 甘博的1917-1932年之间拍摄的老照片为主要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解读和历史背景分析。 西德尼 戴维 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17年到1932年,甘博先生先后四次访华。 在他的任期内,甘博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图像档案 总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即将崩溃,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正在诞生却又面对内战的混乱,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如实记录了1918年*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庆祝仪式,1919年的 五四 运动和1925年孙中山先生葬礼等。特别是照片记录了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请愿等情景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 。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
本书为以论文集的形式,集中了近年来关于抗战文化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与当代中国研究;有关爱国抗战思潮和抗战文艺、文化运动的研究;有关抗战人物的思想和史实的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抗战戏剧、抗战美术、抗战音乐、抗战电影等研究;抗战文化研究著作评介,历史文本、档案、手迹考订与研究;学术会议综述、研究机构介绍、研究成果汇编等。
本书为作者继《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之后又一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抗战时期、国共谈判、战后中国、退守台湾等四部分,通过引述和研究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就相关历史时期蒋介石亲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解说,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反纳粹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 打虎 、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谋划与苏联合作反攻大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晚年感情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