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1952年,本书作者随同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到达朝鲜前线后,创作组在桧仓访问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又去访问了战时的朝鲜首都平壤,会见了金日成首相,并受到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的欢迎和热情关照。接着去开城访问,参观了板门店停战谈判会场区。之后,创作组人员各自选择了深入生活的地区和志愿军部队,开始分散活动。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正进行积极的阵地防御战。这部战地日记,就是本书作者在临津江东岸线阵地,访问志愿军39军等英雄部队和战线后方的真实纪录。
任何一个国家国歌的确定,都与这个国家诞生的历程密切相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已经开始的时候,那时,中华民族正处在危险的时候。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是中华民族赖以继绝兴灭的抉择。靠着由4亿人民的血肉筑成的这道长城,终,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侵略者征服,并且地打败了侵略者。而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近代以来一直积弱积贫的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接续下来的便是,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新中国不久之后就诞生了。由此可见,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被新中国确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着的时候,就已经流传于世界。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 罗伯逊就在纽约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世界反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
本书1982年由解放军内部出版,受到专业和普通读者欢迎,再版多次,早罄,是由日本权威军事家堀场一雄利用一手史料和二手资料研究撰写的全面记述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军事历史著作。作者已去世超过50年,我社出版此书,以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0年前,中国废除帝制,建立了共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今天,把民国政府总理的一些重要事件重新梳理,把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予以揭示,看看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我们审视民国历届总理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在那充满动荡的年代里,一个个鲜活生命在历史漩涡里的种种辉煌、尴尬、无奈和痛苦。适逢乱世,方凸显忠臣良将,那么,忠臣良将是否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呢?读完本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回味与思考。 正所谓古今英雄论成败,千秋功过任评说。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历届的内阁总理,做出了各自不同的抉择,他们的后岁月,荣辱各别,让我们思索,给我们启示。
新闻事业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启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皆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报主笔,皆延请斗方名士,诗词大家,吟风弄月,报章所见皆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响,南社文士齐聚沪滨,创办三民诸报,批评时政,风气为之一变,上海新闻界事业,蒸蒸日上,报人辈出,新闻记者孜孜竞进。沪上高校增设新闻科,培育新闻人才。孤岛时期,报业畸形发展,有报皆洋,无馆不西,报人生活,与前迥异有别。《报人外史》荟萃诸多报人生活细节,逸史珍闻,信笔挥洒,凡上海新闻界中人,如严独鹤、蔡钓徒、余大雄、钱华、朱惺公、李浩然、平襟亚、朱微雨、唐大郎、王小逸、蒋剑侯、顾执中、张若谷、黄寄萍、冯梦云、朱瘦竹、卢溢芳、易立人、王雪尘、张秋虫、胡憨珠、周天籁、谢啼红等,有记述价值者,皆逐篇描述,以此窥彼时新闻出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