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作者是发现和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人。 什么是潜规则?作者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的现实“规则”之后所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才是人们(尤其是官僚权势集团)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与他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作者说,“潜规则”是他杜撰的词。是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作者的目的是想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不再重蹈从秦汉到明清的历代王朝的覆辙。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可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并且古已有之,今日更发扬光大,可以叫作“潜规则”。本书便是作者读中国史书时,有关“潜规则”的心得。 本书入选“30年30本书”。 入选理
《历史深处的忧虑(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有洋无民 的 天津教案 、戊戌变法后没有另立新主的政治考量、 立宪派 与皇族内阁的极限拉扯,拖住 晚清新政 的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体制?拒绝西方贸易、镇压觉醒民意、固守将倾帝国 面对大厦轰塌前晚清的绝望挣扎,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清朝没落的真相。
黄仁宇编著的《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 ,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
正在发生的事,很快会成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往往会出现在未来。蔡元培,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舞台上,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鸿铭,一代“狂儒”,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矛盾?……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对未有之巨变,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向后?这是曾摆在辜鸿铭、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择,也是当下我们时常面临的选择。面对真实世界,你怎么选择你所能相信的?是否还有潜在水面之下没显露的事实?如果你透过一些表象触及内核,你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依然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与人性有关:贪婪、恐惧、孤独、虚荣、自私、迷茫……性格决定命运,人性决定选择。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当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时,影响的可能就是他们之后的整个人生,甚至历史。而后人读史,当感
本书是《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冷冰冰的历史中,其实饱含温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无闻的人,都在馒头大师的文章里面现出一张张面孔,你会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进而让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励。馒头大师说的历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体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人物事件不管历史评价如何,你总能读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风趣的文字将原本或许枯燥的历史,变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历史故事,像在微波炉里转过,带上了温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美墨战争、石油大战……不管是二战目前那些看似团结一致的会议,还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幕后是否还有我们所不了解的故事? 邓稼先、陈嘉庚、余纯顺……那些不曾屈服于时代和环境的人们,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中的人与事,你会发现,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人性的抗争。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作为看客,可以多想一想。
爱哭的刘备,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偶像派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些经典甚至刻板的形象,其实是被立场不同的史家、文采飞扬的文人、情感朴素的百姓共同塑造出来的。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脸上,被涂抹了一层又一层个人与时代的色彩。本书是将这一层又一层色彩卸去,还原三国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全书以“英雄”“成败”“渔樵”“笑谈”为四大主题,或评点历史人物,或新解历史事件,或探讨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或将古今各种通俗作品做当下的解读。所谓三国气度,既有赤壁之战时,少年孙权、诸葛亮对抗老辣曹操的血性与志气;又有蜀汉阵营的仁厚侠气,像刘备携民渡江、关羽挂印封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的魅力,历时1800年而不衰,恰如老三国电视剧片尾曲所唱:“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
《历史记忆与书写(精)》是杰出欧洲中世纪史专家帕特里克·格里的论文选编,所收论文涵盖了他近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主要方面,涉及族群意识、社会变迁、文化结构、历史记忆、民族主义和基因技术的历史学应用等多个
赤军著的《宛如梦幻(靠前部,苇原露华)》是作者的代表作,是一套日本通史三部曲之靠前部。本书用小说家富有创意和豪情的文风,讲述日本从神话时代到明治维新数千年的变迁。
紫城杂志编辑部编的《宫里过中秋》一书,收录了《紫城》2017年0期杂志上刊载的李文君《乾隆皇帝的中秋节》、宁霄《清宫中秋戏剧观演活动》、苑洪琪《清宫月饼精制作》三篇文章,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书,通俗易读,展现清宫中秋节间吃、穿、玩、用等方面的盛况,主要分为“夕月”、“欢宴”、“观剧”三个部分,学术与观赏价值兼备。
全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第一,针对新近发现的重要石刻史料《燕然山铭》,从刊刻的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的辨析以及文本文字的校订等方面进行总体论述与具体考辨,是对作者此前出版《发现燕然山铭》的重要订正与补充;第二,针对作者所见的一些金铭与石刻,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辨伪,尤其是去年年底新见的所谓“李训墓志”以及前一段曾引起较多关注的“雒阳武库钟铭文”,作者均依事理、据史实进行了认真考证,最终得出这些铭文均为赝造的结论。本册的多篇文章由于其所关涉的内容收到广大社会公众关注,作者的论述也较为精彩,使得本册书的亮点较多,可读性亦较强。
《道界百仙》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神仙,天尊神、游仙神、护法神、真人神……从来历到演化,再到故事,层层讲述。
《佛界百佛》讲到佛,将印度的佛与中国的佛混编在一起,既能看到传承,也能读到演变。
《冥界百鬼》生动地介绍了100个鬼,有食气鬼、伺便鬼、痴鬼、报恩鬼、傻鬼、蛇鬼等等,不少连名字都没听过。平日里人们谈鬼色变,忌讳谈鬼,这本书却可以让我们了解冥界几乎所有的鬼。
本书是作者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
《民间百神》说的是中国俗神。中国人对神的信仰,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安慰。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想到了神;寻求幸福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了神。于是,对神的信仰,就成了人生的一种态度,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的一种形态。
继《天公不语对枯棋》和《秋风宝剑孤臣泪》后,姜鸣撰写的晚清历史散文第三辑,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浓墨重彩的长篇考证,揭示了“马嘉理事件”后清廷的外交失败,“甲申易枢”对甲午战败的潜在影响,以张佩纶为代表的“清流”在当时政坛中的沉浮,而这些事件恰好为之后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从胡雪岩的破产,到孙中山的伦敦绑架事件;从李鸿章最后生涯的居所,到张佩纶的爱情婚姻生活;从醇亲王巡阅北洋海军的诗歌与影响,到一勺用来养生的牛肉羹——涉及晚清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姜鸣善于由点及面地呈现历史事件背后细腻而宏观的纵深之感,他将严谨的史学考证与颇具趣味的实地探访相结合,佐以轻快动人的文笔,对晚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给出了新颖的解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再现出那个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