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对西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断地颠覆人们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漫长的中世纪才结束。面对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思考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吴承恩谱传/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作者苏兴先生为研究明清小说的专业学者。本书是其作品《吴承恩年谱》与《吴承恩传略》的集合,为研究《西游记》、吴承恩的资料。 本书分为《吴承恩年谱》和《吴承恩传略》两大部分,对吴承恩生平经历进行了细致梳理,包括吴承恩的生卒年考证,《西游记》作者为何是吴承恩,吴承恩何时创作的《西游记》,其与友人如朱曰藩、李春芳等人的交往等诸多内容,资料详实丰富,观点新颖,充满趣味。
本书是“海上丝路”绘本系列之一。本套丛书是广东省博物馆所策划出品的绘本。本绘本根据广东省博物馆制作的水下考古动画片《深海奇旅》所绘著。从不一样的角度,带孩子了解水下考古的乐趣。本书的故事是:在夜幕中,博物馆像一座神秘的“月光宝盒”,窗户中透出美丽的灯光。后一位巡夜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离去,恢复黑暗的博物馆安静了。突然,灯光大亮,博物馆所有的物件活了起来,一件来自漳州窑的瓷器,出水于南澳一号,向大家讲述了它的传奇经历。本书以文物为主线,采用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带孩子了解水下考古的乐趣、领略“海上丝路”的风情。
这世上没有人能永远独占一片土地。重点在于尊重,只要不去破坏房子、历史遗迹、清真寺、教堂等种种先人遗产,只要不去亵渎这些山坡上的回忆,我觉得你和我都有权待在这里。我们摇摇欲坠的婚姻,本该在耶路撒冷这个新环境逐渐稳定,但这种新环境反倒开始映射出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冲突。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巴以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交互激荡中,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耶路撒冷
两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 丝绸之路 ,既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动脉,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在沿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由于它丰富的敦煌遗书和石窟艺术,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古代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商业贸易繁荣,宗教文化兴盛,不同种族的人在此聚集繁衍,各个政权在此交替登场。本书再现了丝绸之路繁荣场景,引导读者进入丝绸之路历史画面,从历史角度展现丝绸之路各民族在此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互利合作关系。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假如,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假如,拿破仑并未输掉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假如,萨拉热窝的那颗子弹没有打中它的目标;假如,那名想要成为画家的奥地利人如愿以偿地进了维也纳学院;假如,英国并未参与“一战”;假如,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假如,阿尔·戈尔当选美国总统……这些命运的一点小“扭曲”,是否会带来撼动整个世界的后果?这些“假如”经常成为某种文字游戏的主题,或是某部科幻小说的背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想象它们成真会如何,想象历史上的重大时刻都朝另一种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便将焦点集中于这些“假如”,在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精彩的“虚拟历史”与“反事实叙事”,带给我们阅读与想象的双重乐趣。
张西堂著的《穀梁真伪攷》對《穀梁傳》進行考證。《毂梁傳》是用語錄體和對話體的方式來註解如家經典《春秋》,而本書則對《穀梁傳》本身進行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穀梁傳》的產生時間、主要內容、《毂梁傳》與《公羊傳》之異同等一系列歷來在研究者中颇有分歧的問題進行細緻的考據與論證。 本書適合對於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以及儒家思想感興趣的讀者、學習者和研究者參考與閱讀。
吃饭,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大事儿,对我们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温饱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才会有韩信对老妪的 一饭之恩也知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老百姓吃饭问题*,所谓 民以食为天 ,这是 民生 ,当吃饭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这个饭就叫做国宴。而国家形式的宴席,则代表了国体、民族尊严,那是 国计 。既然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儿,那么,国宴永远都是聚光灯关注的焦点,历史上的很多国宴,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拐点。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 治大国若烹小鲜 ,所以,做饭、吃饭在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谈笑间,樯橹可以灰飞烟灭;饭桌上,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历史,有时候就站在国宴的饭桌上,向左走或者向右走了,遥望历史远去的背影,我们常常会感叹:如果 该多好!如果 就可以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踪影。西域作为东西文明的中转之地,多元文化接触碰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绚丽的角色。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马长寿的遗著,由绪论、氐族、羌族三部分组成,重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与羌两个西北族群的发展、所建立的各个政权及民族间的融合。作者不仅使用历史文献,还充分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知识,确定历史族群起源相关的地理位置、发展方向。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是此领域优秀的入门书及书目。
基督教义的换入,必然引起文化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反思。基督教义如何对应已在中国逐渐河流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吸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教民,如何对待中国的敬天法*统,如何让历来采取开放式宗教情怀的士大夫皈依一神论的基督教,都使传教士面对文化碰撞、冲突与互动这些重大议题。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是民国学者刘汝霖继《汉晋学术编年》后完成的又一部学术编年体著作。该书时间年限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共六卷。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征引庞博,考证严谨,对研究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想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有关明史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多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制度史为主。后来,其重点转移到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对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转型的研究上。本书所辑九篇论文,以元的角度重新审视明史,希望能呈现一个首尾贯通的明史脉络,反映出一种与当前明史研究不同的面貌。
本书是有关中国民间信仰在日本德川时代本土化的开拓性研究。通过对“圣帝明君”“文武二圣”及“守护神灵”这三大范畴中八位“汉神”(伏羲、神农、大禹、孔子、关羽、妈祖、石敢当、钟馗)的个案考察,探讨中国民间信仰如何在近世日本入乡随俗,并产生跟中国不同的形象、传说、文学、祭祀形态及文艺表现。这些渡海东迁的“汉神”虽然保留了中国的名字,但他们的形象及精神已逐渐本土化,纷纷被纳入日本民俗传承及宗教系统,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城邦问题,不仅是西方古代社会和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也是古代历史和古代政治研究的中心课题,*因其与哲学的古代含义及哲人在古代的命运有着天然的联系,不断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安德烈耶夫等著的这本《古代世界的城邦》中精心选译的13篇文章,汇集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城邦问题研究的**成果。《古代世界的城邦》内容涉及城邦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有城邦问题研究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城邦概念、城邦形式的普遍性和城邦的发展趋向问题这样的纵向研究,也包括城邦与帝国、城邦与城市、古希腊罗马城邦与东方(如古代也门、印度)城市**这样的横向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