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对西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断地颠覆人们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漫长的中世纪才结束。面对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思考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吴承恩谱传/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作者苏兴先生为研究明清小说的专业学者。本书是其作品《吴承恩年谱》与《吴承恩传略》的集合,为研究《西游记》、吴承恩的资料。 本书分为《吴承恩年谱》和《吴承恩传略》两大部分,对吴承恩生平经历进行了细致梳理,包括吴承恩的生卒年考证,《西游记》作者为何是吴承恩,吴承恩何时创作的《西游记》,其与友人如朱曰藩、李春芳等人的交往等诸多内容,资料详实丰富,观点新颖,充满趣味。
本书试图仅仅立足于对美国学术体制若干核心环节的事实描述和分析,来呈现美国学术体制整体运作的原貌,希望以暗比的手法,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之中,领会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其学术制度运作特点,以及在此制度架构下学术人的生存和工作状态
《战地日记与父亲》分两大部分。 *部分,完整地收录了谭显炎撰写、尤今整理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二战时期,日本对东南亚展开惨无人道的侵略,谭显炎加入由中英两国联合组成的 136 部队,成为该部队*批秘密潜入马来亚的抗日志士。回忆录所写即他在马来亚从事抗日活动的真实记录。他以 生蹦活跳 而又富于条理的文字,带领读者,步步惊心地走入处处都是致命陷阱的抗日活动里。 第二部分是《父亲的战后岁月》,尤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她父亲(谭显炎)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刻画出其勇敢、正义、重情的形象。尤今文笔细腻,许多生活的细节在她温馨的描绘下,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作者长年以来研究古代兵器,又对考古出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特别注意,是开创美术考古的重要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不同于传统美术史的就器物本身谈造型美、就书画本身谈笔墨挥洒,而是结合历史文献及出土的环境与情况,把出土文物作为文化生活史的具体新材料,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图像。本书共八章,主要探讨先秦至隋唐的日常生活图景和战争形态与武器两个方面。作者把出土文物作为文化生活史的新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图像。书中讨论古代家具的使用,便将考古资料放回到历史上建筑空间的变化与礼制习俗的持续来探讨;讨论古代战争中使用战车与兵器的情况,也展现出古人在战场上的厮杀实景。全书论据充实,立论审慎,作者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习俗的改变是由于不同历史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本书是“海上丝路”绘本系列之一。本套丛书是广东省博物馆所策划出品的绘本。本绘本根据广东省博物馆制作的水下考古动画片《深海奇旅》所绘著。从不一样的角度,带孩子了解水下考古的乐趣。本书的故事是:在夜幕中,博物馆像一座神秘的“月光宝盒”,窗户中透出美丽的灯光。后一位巡夜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离去,恢复黑暗的博物馆安静了。突然,灯光大亮,博物馆所有的物件活了起来,一件来自漳州窑的瓷器,出水于南澳一号,向大家讲述了它的传奇经历。本书以文物为主线,采用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带孩子了解水下考古的乐趣、领略“海上丝路”的风情。
有关明史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多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制度史为主。后来,其重点转移到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对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转型的研究上。本书所辑九篇论文,以元的角度重新审视明史,希望能呈现一个首尾贯通的明史脉络,反映出一种与当前明史研究不同的面貌。
两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 丝绸之路 ,既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动脉,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在沿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由于它丰富的敦煌遗书和石窟艺术,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古代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商业贸易繁荣,宗教文化兴盛,不同种族的人在此聚集繁衍,各个政权在此交替登场。本书再现了丝绸之路繁荣场景,引导读者进入丝绸之路历史画面,从历史角度展现丝绸之路各民族在此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互利合作关系。
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介绍了,读中国历史,最贵通识。黄仁宇以专栏漫笔的形式,解读从先秦到元末的关键人物和时代转折,很多看来不合情理的事物,在长时期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都有其不得已之处,耐人寻味。中国是个大陆性格浓厚的国家,与西方和现代社会差别甚远,如何脱胎换骨,也是作者切问近思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马长寿的遗著,由绪论、氐族、羌族三部分组成,重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与羌两个西北族群的发展、所建立的各个政权及民族间的融合。作者不仅使用历史文献,还充分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知识,确定历史族群起源相关的地理位置、发展方向。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是此领域优秀的入门书及书目。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假如,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假如,拿破仑并未输掉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假如,萨拉热窝的那颗子弹没有打中它的目标;假如,那名想要成为画家的奥地利人如愿以偿地进了维也纳学院;假如,英国并未参与“一战”;假如,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假如,阿尔·戈尔当选美国总统……这些命运的一点小“扭曲”,是否会带来撼动整个世界的后果?这些“假如”经常成为某种文字游戏的主题,或是某部科幻小说的背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想象它们成真会如何,想象历史上的重大时刻都朝另一种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便将焦点集中于这些“假如”,在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精彩的“虚拟历史”与“反事实叙事”,带给我们阅读与想象的双重乐趣。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踪影。西域作为东西文明的中转之地,多元文化接触碰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绚丽的角色。
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思想不断涌入,国家弱而商业盛,胡雪岩、乔致庸、盛宣怀等一批晚清巨商强势登陆历史舞台,然而在众多的商人之中,却没有一人可与他相比,他被李鸿章誉为是清廷的国库,被老百姓称为钱王,被《时代周刊》列为19世纪末全球第四大富豪,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一品红顶商人 王炽。他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贩卖做起,而后在乱世中组织马帮,在中国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于川滇之间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对待政商关系上他坚持 官之所求,商无所退 的法则,在生意场中他又秉承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的理念,虽逢乱世,却如鱼得水,涉足各行各业,吃遍政商两界。终成一代 钱王 。第二部中,洋人枪杀捻军,引发重庆危机。王炽为不使重庆经济命脉落入洋人之手,倒卖军粮筹集资金,却被告发入狱。一番较量后不得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