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群体的数量大约在2500万到3000万之间,他们到海外去冒险、确立了海外移民群体的基本价值观,但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对2000年的华人历史进行概括性考察。 数个世纪政府都禁止民众抛开故土到海外谋生, 落叶归根 的华人起初是商人,后来是农民和劳工,再后来他们开辟了新的谋生手段。 寓居 的方式意味着只是暂时离家,依然在政府的管辖之内。 今天海外华人面对的挑战是在一个愈加认同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 自我 ,不再在 被同化 与 落叶归根 之间纠结。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没有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本书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少年离家,一世乡愁。乱世游离尝尽世间疾苦,漂落台湾夜校苦读学习改变命运。作为军中法官,荣获蒋中正与蒋经国父子颁发 忠勤勋章 ;作为执业律师,马英九亲自为其颁发 杰出律师服务奖 。年近花甲开始奔波两岸运送老兵骨灰回家,当选 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他情系乡梓,心系家国,曾身穿律师袍站在 倒扁 前台,携妻子儿孙返乡认祖寻根,公开发声反对 台独 。他就是台湾老兵高秉涵,让我们听他讲述自己的别样人生。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兴替,波谲云诡,常令治史的人望洋兴叹,无从下手,读史的人望而却步,把握不住重点。《中国历史精神》作者钱穆博士,以其渊博的史学涵养,敏锐的剖析能力,将这个难题解开了,使人得窥中国历史文化的堂奥。本书不但能够让你在短期间内获得完整的历史概念,更能帮助你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
本书探讨的是20世纪前半叶唯物史观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从要点式、专题化、体系化三个层面对唯物史观传播形式的系统化演进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唯物史观由机械到辩证、由外来而本土的中国化趋势;同时,从史学目的论、历史阶段论、历史主体论、历史方法论角度对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史学的理论探索进行梳理,并将其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分为经济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辩证法的研究、中国化的研究四个阶段。从这些相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唯物史观传播是如何形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丰富了唯物史观研究。
本书从西方学术界对史学的学科特征的争论入手,对其相关讨论进行深入剖析,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对其进行解读,为人们深入了解历史学及其未来提供了极具深度的文本,是史学研究的名作,加之文笔优美,颇具可读性。
社会史研究的开展,使自己结识了一批学术朋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不断得到教益,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多少次会议上的讨论,多少次夜晚的神聊,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长留心田。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部分论述中国社会史的学术史,第二部分探讨中国社会史的方法论,这两部分内容共同反映出对于中国社会史学术特征、理论与方法的关注。第三部分主要是宗族制度与谱牒学方面的学术综述,第四部分是关于人物传记与老年人口及灾荒方面的论述,这两部分的内容侧重对社会群体与史料学的探讨。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试图构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分析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框架。本书得以充分展示作者的这种努力。 作者整理、编排多年来媒体访谈录近30篇,并按内容及内在的逻辑顺序将其分为五个板块:第一部分《概念与框架:创造理论好比盖房子》揭示作者构建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元规则、潜规则、血酬定律、官家主义及血酬史观等;第二部分《研究方法:读史好比看下棋》着重介绍与阐释作者长期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三部分《观念版图的融合》借对传统儒家价值观及老子的潜心研究,深入阐明自己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第四部分《从历史看现实》,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黑窑事件、黑社会、官职交易的"历史解读",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第五部分《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则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及研究兴趣
本书是民国乡间儿童游戏的调查,有两篇,分别发表于 1926 年和 1933 年。列有游戏方式 100 余种。调查者对各种游戏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配有生动的插图,让读者从中可以重拾已然消逝的乡土儿童情趣与文化,其中有不少游戏对于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颇有助益,可作现代儿童教育的参考。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踪影。西域作为东西文明的中转之地,多元文化接触碰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绚丽的角色。
袁世凯可谓妇孺皆知,有人说他是世之枭雄,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也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更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小人 本书以清末民初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再现了袁世凯于朝鲜发迹、小站练兵、戊戌变法、庚子国变、宪政运动、丁未政潮、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签订《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诸多事件中的经营机变,深刻揭示了袁世凯在用权、弄权及权力得失间的 厚黑薄白 。同时,书中也将标签化、脸谱化的袁世凯进行了还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功过是非、真实可信的 新袁世凯 ,意在鉴以往、知未来,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历史背景下人性的缺点及思想的偏执,给后人以警示和启发。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基督教义的换入,必然引起文化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反思。基督教义如何对应已在中国逐渐河流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吸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教民,如何对待中国的敬天法*统,如何让历来采取开放式宗教情怀的士大夫皈依一神论的基督教,都使传教士面对文化碰撞、冲突与互动这些重大议题。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作者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
有关明史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多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制度史为主。后来,其重点转移到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对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转型的研究上。本书所辑九篇论文,以元的角度重新审视明史,希望能呈现一个首尾贯通的明史脉络,反映出一种与当前明史研究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