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对西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断地颠覆人们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漫长的中世纪才结束。面对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思考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吴承恩谱传/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作者苏兴先生为研究明清小说的专业学者。本书是其作品《吴承恩年谱》与《吴承恩传略》的集合,为研究《西游记》、吴承恩的资料。 本书分为《吴承恩年谱》和《吴承恩传略》两大部分,对吴承恩生平经历进行了细致梳理,包括吴承恩的生卒年考证,《西游记》作者为何是吴承恩,吴承恩何时创作的《西游记》,其与友人如朱曰藩、李春芳等人的交往等诸多内容,资料详实丰富,观点新颖,充满趣味。
本书试图仅仅立足于对美国学术体制若干核心环节的事实描述和分析,来呈现美国学术体制整体运作的原貌,希望以暗比的手法,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之中,领会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其学术制度运作特点,以及在此制度架构下学术人的生存和工作状态
《战地日记与父亲》分两大部分。 *部分,完整地收录了谭显炎撰写、尤今整理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二战时期,日本对东南亚展开惨无人道的侵略,谭显炎加入由中英两国联合组成的 136 部队,成为该部队*批秘密潜入马来亚的抗日志士。回忆录所写即他在马来亚从事抗日活动的真实记录。他以 生蹦活跳 而又富于条理的文字,带领读者,步步惊心地走入处处都是致命陷阱的抗日活动里。 第二部分是《父亲的战后岁月》,尤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她父亲(谭显炎)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刻画出其勇敢、正义、重情的形象。尤今文笔细腻,许多生活的细节在她温馨的描绘下,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作者长年以来研究古代兵器,又对考古出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特别注意,是开创美术考古的重要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不同于传统美术史的就器物本身谈造型美、就书画本身谈笔墨挥洒,而是结合历史文献及出土的环境与情况,把出土文物作为文化生活史的具体新材料,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图像。本书共八章,主要探讨先秦至隋唐的日常生活图景和战争形态与武器两个方面。作者把出土文物作为文化生活史的新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图像。书中讨论古代家具的使用,便将考古资料放回到历史上建筑空间的变化与礼制习俗的持续来探讨;讨论古代战争中使用战车与兵器的情况,也展现出古人在战场上的厮杀实景。全书论据充实,立论审慎,作者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习俗的改变是由于不同历史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本书是“海上丝路”绘本系列之一。本套丛书是广东省博物馆所策划出品的绘本。本绘本根据广东省博物馆制作的水下考古动画片《深海奇旅》所绘著。从不一样的角度,带孩子了解水下考古的乐趣。本书的故事是:在夜幕中,博物馆像一座神秘的“月光宝盒”,窗户中透出美丽的灯光。后一位巡夜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离去,恢复黑暗的博物馆安静了。突然,灯光大亮,博物馆所有的物件活了起来,一件来自漳州窑的瓷器,出水于南澳一号,向大家讲述了它的传奇经历。本书以文物为主线,采用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带孩子了解水下考古的乐趣、领略“海上丝路”的风情。
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试图构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分析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框架。本书得以充分展示作者的这种努力。 作者整理、编排多年来媒体访谈录近30篇,并按内容及内在的逻辑顺序将其分为五个板块:第一部分《概念与框架:创造理论好比盖房子》揭示作者构建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元规则、潜规则、血酬定律、官家主义及血酬史观等;第二部分《研究方法:读史好比看下棋》着重介绍与阐释作者长期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三部分《观念版图的融合》借对传统儒家价值观及老子的潜心研究,深入阐明自己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第四部分《从历史看现实》,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黑窑事件、黑社会、官职交易的"历史解读",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第五部分《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则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及研究兴趣
科举制度创立于 605 年,至 1905 年停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 年之久,是全世界存在时间长的考试制度。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古好的制度。”虽然历代统治者制定了防范作弊的各种条规,为科举营造了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能脱颖而出者实乃凤毛麟角,并且一旦科举及第则可以让读书人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不少考生为了能早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不惜铤而走险,以各种方式舞弊。作为制度设计者和实施者的统治者为维护科举的公正与公平则严厉打击科举舞弊者,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演的一起起科场舞弊案真可谓是惊心动魄。 《血榜 —— 科举舞弊案》选择了中国科举史上 10 个典型性的科举舞弊案,作者依据历史文献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探讨人类物质文明扩散的轨迹,追索文化习俗的传布,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及踪影。西域作为东西文明的中转之地,多元文化接触碰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绚丽的角色。
两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 丝绸之路 ,既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动脉,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在沿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由于它丰富的敦煌遗书和石窟艺术,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古代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商业贸易繁荣,宗教文化兴盛,不同种族的人在此聚集繁衍,各个政权在此交替登场。本书再现了丝绸之路繁荣场景,引导读者进入丝绸之路历史画面,从历史角度展现丝绸之路各民族在此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互利合作关系。
这世上没有人能永远独占一片土地。重点在于尊重,只要不去破坏房子、历史遗迹、清真寺、教堂等种种先人遗产,只要不去亵渎这些山坡上的回忆,我觉得你和我都有权待在这里。我们摇摇欲坠的婚姻,本该在耶路撒冷这个新环境逐渐稳定,但这种新环境反倒开始映射出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冲突。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巴以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交互激荡中,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耶路撒冷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马长寿的遗著,由绪论、氐族、羌族三部分组成,重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与羌两个西北族群的发展、所建立的各个政权及民族间的融合。作者不仅使用历史文献,还充分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知识,确定历史族群起源相关的地理位置、发展方向。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是此领域优秀的入门书及书目。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一书的核心即阐述美国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对美国历史老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以白描的方式展示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细节:比如通过阅读不同版本教科书以及不同立场的一、二手文献对同一事件的记载,训练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通过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考、讨论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完成对历史项目的家庭写作任务,训练学生批判性整合的能力等。下篇中,作者对自己做过的几个历史项目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亦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贯穿其中。同时,作者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了美国教科书的 美国中心论 ,质疑并驳斥了美国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忽略与扭曲,比如美国教材
基督教义的换入,必然引起文化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反思。基督教义如何对应已在中国逐渐河流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吸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教民,如何对待中国的敬天法*统,如何让历来采取开放式宗教情怀的士大夫皈依一神论的基督教,都使传教士面对文化碰撞、冲突与互动这些重大议题。
王尔敏先生曾在台湾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讲授“史学方法”一课,本书即由讲演稿整理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史料处理、史实重建、史学理论、确定选题、安排结构、历史研究价值,乃至论文撰写的引证、注解方面等,但凡历史研究所涉诸多方面皆有论述。王尔敏先生此处所标注方法并非得自理论演绎,而是出于实际研究,累积多人多年经验而来,提出普遍通行原则,以广泛应用于研治学问者。 著者既有史学卓识又富撰述经验,所著《史学方法》绝非率尔操觚之作,其所论所述,无论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而言,都有度人金针之妙,点石成金之功。因此,本书是指导历史研究敀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