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 周制与秦制 ,并不是狭义上 周代的制度 秦代的制度 ,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 周制 秦制 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优秀可取之处,同时吸
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 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 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清史专家林乾继《雍正十三年》之后,围绕 张居正改革 这一影响明中后期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铺陈开来的一部通俗历史叙事作品。 张居正是辅佐万历帝开创 万历新政 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个性鲜明的改革家,更是彪炳史册名流千古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前后理政长达10年之久,其间,他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经邦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开创 一条鞭法 。拯救朱明王朝于将倾之际,不仅延续了明代历史的命脉,更使得万历时期成为大明历史上十分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在波谲云诡、风云际会的明代官场中辗转腾挪,终得位极人臣;然而,一朝大权在握,他便开始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之徒,引得攀附权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其迈向了人生巅峰,也为其身后祸端埋下了重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 顾全大局 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到人类早期文明国家形成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巴里 坎利夫爵士盛赞本书: 历史就应该这么写!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 C.斯科特的著作,全书以大历史的纵横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主要关注两河流域也即美索不达米亚的初民国家,必要时也纳入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这是斯科特集毕生功力,综合考古学、生物学、环境史、人口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所写作的人类早期国家的文明史。本书既有跨越数千年、游走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恢弘视野,同时又随处可见严谨、细致、令读者拍案叫绝的分析,对人类早期国家的形成这个文明史的大问题,书中提出了若干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革命的年代:1789 1848》是霍布斯鲍姆 年代四部曲 的*部。 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时代证言。1789年至1848年, 工业 中产阶级 工人阶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 统计学 新闻出版 等词被发明出来,或者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而这一切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动力就是所谓的 双元革命 英国*次工业革命和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 霍布斯鲍姆在本书中紧紧扣住 双元革命 在历史上的突破性角色来讲述现代社会的发端,并阐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希望帮助读者们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 以德取人 、 以能取人 、 以文取人 及 以名取人 、 以族取人 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时代,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于此项研究多年、纪念五四运动的论著。
田赋是清朝的 维正之供 ,关系国计民生甚钜:它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重要的赋税负担。康熙末年的 永不加赋 与雍正年间的 耗羡归公 ,使得田赋收入的规模相对固定。在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下,地方政府如何从田赋等收入筹措经费,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增加的开支,这对当日之吏治民生又有何种影响。咸同年间以来,清朝的财政收支结构发生剧变,各省督抚如何在田赋收入中做出相应的调适,始终维持实物形式的漕粮又如何走向货币化、市场化。本研究将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方志史料,贯通 古代 与 近代 ,结合制度描述与定量分析,对以上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历程,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胆量的故事,这是一部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关于飞虎队的权威史著。作者广泛参考了美、日两国的历史档案,并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访谈材料,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这部著作与时俱进,作者又根据美国、英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埃里克 希林和特克斯 希尔在内的美国志愿航空队老兵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加上新近发现的日本和新西兰飞行员的回忆录,使得本书呈现的历史面貌更加丰满。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放马滩秦简《日书》为研究对象。本书对简牍的研究包括释文、汇释和今译三部分,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研究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普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 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 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美丽之屋:古埃及神话与民俗》以古埃及神话和民俗为主体,通过古埃及著名的三个神系,着重介绍了神话中的众多神灵。神话部分通过不同时期的文献介绍古埃及著名神灵的信仰起源与发展演变,其间穿插了 泰芙努特的流亡 人类的叛变 奥西里斯之死 荷鲁斯与赛特的争斗 巴哈顿的王子 等古埃及著名神话故事,全方位地讲述古埃及神话的独特之处。民俗部分则讲述了被神话影响的古埃及世俗生活,覆盖了国王、贵族和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古埃及人的职业体系、节日庆典、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内容。
本书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 泛家族主义 倾向,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已经被译为英文在国外出版。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将宏观的社会形态和微观的历史考察紧密结合,对先秦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和社会权力三个重要方面进行专门论述,深入研究了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形态。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先秦时代社会性质综论、先秦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特色、夏商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若干问题、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解决了许多先秦史的疑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整个中国上古史,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 门槛 。从宇宙到地球,从*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 无 到 有 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中世纪是智力停滞、迷信和无知的时代 这是被现代学术界完全否定的神话,如果没有中世纪学者的贡献,伽利略、牛顿、科学革命都不会出现。很多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非事实,比如,中世纪的人并不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哥伦布也没有 证明 它是一个球体;宗教法庭并未因任何人的科学思想或发现而将其烧死,事实上教会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赞助者,甚至若干位教皇以对科学的了解而闻名;哥白尼不惧迫害;教皇也没有试图禁止人体解剖;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著名审判是关于政治,而非关于科学。中世纪是个在智识上高歌猛进的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促成了科学进步,带来的成就远超古典世界,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欧洲人独立发明了眼镜、机械钟、风车和高炉,工匠和科学家将东方传来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进到了超越其发明者想象的水平
《生命之宫:古埃及历史与地理》以古埃及历史和地理为主体,讲述公元前 31 世纪到公元前 30 年期间,古埃及从原始部落联盟到古代地中海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再到衰落灭亡的全历程。历史部分包括了古埃及的统一,古王国金字塔时代的发展,中间期的混乱与外敌入侵,轰轰烈烈的驱逐外敌战争,强盛的新王国崛起,阿赫那顿的宗教改革,与西亚赫梯帝国的争霸,面临亚述、努比亚和波斯人的入侵以及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建立。地理部分则着重讲述埃及的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尼罗河、沙漠、绿洲、地中海,无不深刻影响着古埃及人的行为习惯。
本书约70万字。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字体较大(4号字)的版本,不久红旗出版社还出了这部书的简本。这三个本子都经过多次重印。据我掌握的情况,它们的印数累计共300余万册。 在屡次重印的过程中,曾经对个别字句作了修改,其中有的还是比较重要的修改。例如,在初的印本中提到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俄边界线时本应该写“外兴安岭”,错成了“大兴安岭”。这个错误在后来的印本中已经改正了。根据出版社的规定,改正个别字眼,虽然重印也不叫新的一版。所以至今出的书还是初版本,只是有第几次印本的不同。这次通读中,不免做了较多的修改。因此,我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的第二版,并且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红旗出版社在未做相应的修改以前不再出版这书的大字本和简本。 这次虽然作了比较多的修
秀才是一种俗称,其正式的称谓应为儒学生员。秀才既是一种科名,又是 四民之首 ,构成士大夫阶层的下层,且在地方社会扮演颇为重要的角色。本书分上、下两编,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上编从学校与科举入手,考察秀才的产生、秀才在地方学校的肄业与考试,以及秀才如何步入仕途,旨在展示秀才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下编从社会的视角,考察失意科场或仕进无门的秀才的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性动作,即他们在社会诸领域的活动,旨在揭示秀才流入社会之后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制度史与社会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考察士大夫下层的生活与制度、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 费孝通 先生主编,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是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性作品之一。书中提出的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 个民族形成的多元一体、是高一层次的民族实体等观点迄今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全书包括五个主要部分。*章导论主要论述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从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中华远古各部落集团、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中华民族的结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等五个角度条分缕析,勾勒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第三章 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 考察了 汉族 称谓如何从 汉人 演变而来,以及汉族与历史上各少数民族间的交融与涵化历程;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游
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 前 、 后 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 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
自 9 11 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从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角度切入剖析恐怖主义的根源的著作,本书综合了所有这些视角,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一切都要从 2500 年前西方与东方的现实与思想分野开始梳理。本书以其令人惊叹的时间跨度、细腻的历史与思想分析,以及切中时弊的现实关怀,于 2008 年荣获美国近东政策研究所图书奖。 全书从波斯大王薛西斯企图征服希腊讲起,揭开了一场至今也未曾停息的冲突的序幕。先是亚历山大大帝,然后是罗马人,试图将欧洲与亚洲并入一种单一的文明。随着西方皈依基督教、东方部分地区接受了伊斯兰教,两种宗教之间爆发了充满仇恨的战争,每一方都宣称对世界拥有统治权。到了 17 世纪,基督教教会衰落后,双方的斗争从宗教转向了哲学 : 秉持西方的科学理性的人与那些寻求神的*终教导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见大,从具体案例探讨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本书论及的户籍与赋役制度、里甲与里社制度,乃至理学文化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社会的动乱,都是明清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至于这些普遍性因素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如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则端视当地民众的应对策略。宋著反复强调,地方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议题,都要经历长期的竞争、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地方社会应对历史变迁的机制与策略。几乎每一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通常是以田野调查资料作为楔子,引出即将讨论的话题。作者刻意营造的现场感,不断引导我们深入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历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