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历史记录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话剧《茶馆》,老舍将清末民初老北京的社会剧变浓缩在一个茶馆之中,方寸之间铺陈出极大的戏剧冲突,寥寥数笔就勾勒了百姓和国家的命运。 历史上,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茶馆无疑是老北京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它兼有社区活动中心、信息集散地、行会黑市交易所、商业娱乐中心等功能。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作者秋原,有感于现今人们对于天桥、茶馆等“文化符号”越来越远的想象和误解,发挥其特有的语言天赋和历史嗅觉,从郭德纲的长篇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切入,从 清代民间笔记等史料中发掘线索,辅以与艺人传人的深入访谈,用一贯严谨的态度、大量的细节,从野史传说中还原出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前老北京茶馆的真实样貌, 描摹世态百相:既有皇族世家的斗争、没落旗兵的起起落落,也有底层草根的挣扎,个人的命运正可
本书比较完整地勾勒了大字报的兴起、泛滥直至衰落的过程,展现了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大字报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曾经盛行一时,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字报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命运。虽然大字报已成了过眼烟云,但是,对其由盛而衰的过程作简单的回顾,应该说是有助于我们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曲折发展道路进行认真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减少未来道路的曲折,这正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编者特别推出《甲申三百年祭》一书,旨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惕厉自省、笃行不怠,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的*不同点,即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又称“小学”)内容统领全书。此外,它在选篇方面亦独具特色。兹分述如下。一、突出“小学”特色:要掌握汉字字词,不外乎形、音、义三个方面。众所周知,古人对此已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集中反映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这“三学”“历史文选”课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大量讲解,然而适当引入“小学”的实用部分却完全必要。“小学”的研究成果,为驾驭古汉语字词提供了*途径。学生掌握了这三学的实用部分,就可对每个汉字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从而不但可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各种含义,而且还可举一反三,即在离开教师之后仍能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古汉语水平。二、选篇特色:1.首次选入“小学”篇章。2.首次遍选四书五经。以往的20多种教材,无一例外都选了经书,但对群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记事久远,前后相接,自成体系,跨度长达四千多年。这套史书的整个修纂过程从《史记》写成的汉武帝时代,到《明史》编定的清乾隆之初,用时长达1800多年。因此,其名称也是与时俱移、由少到多、逐渐形成的。《二十四史》,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本教材突出上述特色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知识介绍。我们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实用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摘编为短文,置于每册书之首,并精选历代名家关于小学的论述若干篇,附于短文之后。讲课时,将上述内容适当穿插于各篇课文之间进行讲解(其中易懂者则作为练习让学生翻译)。这样安排,首先是将“小学”知识摆在课本突出的位置,以引起学生充分重视。而更为重要的是切实以这些知识贯穿全部教学始终,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从而终达到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阅读中难题的目的。 第二,选篇。我们所选名篇,多为先秦、两汉之作,如前四史、子书和大部分经书等,这些名篇恰为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学者注释多的篇章。如《周易》一书,几千年来对其诠释、研究之书竟达三千余种,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
本书由两部讲义组成,分别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讲义和《史记·夏本纪》的讲义,这两部讲义是李学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给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和“第六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的授课内容,两部讲义系根据当时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其中的《史记·五帝本纪》讲义,曾经以《〈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之名,在201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此次收录时,由刘国忠教授根据原来的讲课录音做了系统的校订,补充了原讲稿遗漏的不少内容;《史记·夏本纪》的讲义则是第一次整理出版。书后附录了几篇李学勤先生有关五帝时代和夏代历史研究的论文,便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李学勤先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是授课稿,语言形象生动,作者把对《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的研究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达,达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完
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文库 顺应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深度整合中国青年出版社70年图书出版资源,旨在培育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系统、全面的思想文化基础读本,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显著优势。本文库*辑,精选体现正确出版导向、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的经典或精品图书,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便于广大青少年开阔学习视野,淬炼思想品德,提升文化素养。入选书目中,《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革命烈士诗抄》等均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独家专有。该文库在版本甄别、文本订正上具有权威性,值得读者信任。 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文库 *辑所选书目,由团中央书记处审核批准,并由、全国少工委向全国青少年郑重。 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文库 ,由著名书籍设计师马惠敏、瞿中华负责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多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很重要、很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很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辛德勇著的《制造汉武帝(增订本)(精)》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书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
李云曾是中央特科成员,做机要交通工作,中央特科与中央失去联系后,与丈夫徐强坚持在上海战斗。后由组织安排做党中央与宋庆龄的联络员。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在宋庆龄身边,做联络工作。曾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 。本书是她的回忆录,特别回忆了在隐蔽战线斗争和在宋庆龄身边的工作经历。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是一套通俗中国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至满清灭亡,覆盖中华5000年历史。本书为*册,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创世纪到西汉王莽这期间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的信仰不来自宗教,而是来自历史,这也正是我们文明从未间断的根本原因。盘古牺牲自我开辟天地; 三皇 接力合作带领部族从狩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尧的 禅让 ,舜的 孝悌 ,大禹为天下治水,还有,功不可没的秦皇汉武,这些光辉的历史人物,是中华人民的榜样,无论顺境逆境,他们此心光明,永远向前。 我们读中国历史,不仅要明智,更要明心见性,人心和人性就是推动历史的强大力量,知此,则可知未来中国,知此,我们才可以明白道路自信的真谛: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不是制度,而是民族性格。
《帝范》据文献记载为唐太宗晚年为太子李治撰写的帝王教科书。《帝范》现存四卷,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涉及帝王治国从政的若干重要问题。 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臣轨》是武则天撰写的,专门讲述为臣之道。《臣轨》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臣下的准则: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每个臣僚都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物,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 《庭训格言》是雍正八年(1730)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追述其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内容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
本书邀请中国社科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14位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经济、政治等14个方面,准确、深刻、简明地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砥砺奋斗的历史,展示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好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本书是一部融媒体图书,每一讲设置 观点导读 引导读者概览要点,并配以视频二维码,方便读者扫码收看。
中国历史演进的自由线索 秦制:事无小大皆决子上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高空鸟瞰历史演进的图景,将可以发现,中国秦后社会隐伏着两条相互交织又此消彼长的线索:一条线索为皇权专制的发展趋势,不妨称之为“专制线索”,由于两千年专制体制由秦朝奠定,这一线索又可称为“秦制线索”;另一条线索为社会自治的发育程度,我们叫它“自治线索”,因为传统社会的自治主要由儒家士绅推动,这条线索也可以叫做“儒家线索”。 第一条线索(专制线索)在百年来的历史叙述中已有充分的呈现。一种主流的意见认为,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制以来,君主专制有一个逐渐增强的趋势:汉代设宰相,“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相权极重;地方郡守食禄二干石,品秩相当于公即,且有自辟僚属之权;隋唐时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各执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