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 子贵母死 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 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近2000年后,一位少小时便阅读三国历史、青春期与三国游戏难舍难分的 三国老男孩 ,踏上了丞相曾经的北伐路:汉中 祁山 街亭 陈仓 五丈原。在诸葛亮曾经行进、驻军、斩马谡、擒王双、对峙司马懿的地方驻足,在每一处探寻彼时发生在此地的故事,既讲述流行的史书记载,也提出自己的见地甚至异议。 阅览千年未变的山川形制,刀光剑影纷至沓来,鼓角争鸣不绝于耳。祁山道的蜿蜒、街亭的静默、汉水与渭水的汩汩流淌,以及五丈原的瑟瑟秋风,见证着英雄终章的意气风发与壮志未酬。 立身于地理与历史的经纬交织,丞相北伐的落幕,在目光与胸襟中鲜活起来,成为一个三国老男孩与历史的私密对话。 30年的情怀,1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 中国历史 系列 魏晋南北朝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 中华文明 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 东亚世界 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
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朝时期墓葬、出土墓志、随葬品等,涉及大量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青瓷鸡首壶、青瓷虎子、砖印壁画等,基于此分析了六朝文物和由此反映出的六朝社会特征,从器物特征延伸到器物背后蕴含和代表的文化,涉及流徙士族、主流价值观、丧葬礼俗等方面,六朝虽始自孙吴,但接下来的东晋却是由北方南渡而来的社会,势必带来南北方文化碰撞、冲击和交融,带来价值观上的改变,从而管窥整个六朝社会,从贵族阶层延伸到平民,从建康拓展至闵粤,涉及政治、生活等各方面,是六朝史研究和六朝考古领域很好的参考。
《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作者引入 patronage 的概念作为诠释南朝历史的切人点 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发明,比如伊佩霞(PatriciaEbrey)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撰文讨论过东汉时期的荫护关系一一这也是《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翻译中首先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汉语中并没有与之含义完全匹配的现成词汇。翻译工作准备阶段,主要精力都花在这个词上,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反复推敲,历月余方才动笔。 按照作者的阐释, patronage 是发生在 patron 和 client 之间的荫庇关系。在现代语汇中, patron 一般是指出资者和赞助人,《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第四章有关佛寺建造的部分就不怎么涉及人事关系,而以经济上的资助为主,因此这一部分中出现的 patronage 就直接翻译成 赞助/资助 。但这
被辛弃疾用一句 赢得仓皇北顾 高度概括的元嘉北伐,是以刘宋北伐军败逃江南、北魏军望江兴叹而结束的。北魏皇帝拓跋焘挟投鞭断流之威,率三十万得胜之师凯旋北返,不料在途径盱眙小城时,遭遇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滑铁卢。其时辅国将军臧质与盱眙太守沈璞率三千军士固守盱眙城,与拓跋焘大军对峙三旬,给予魏军重创,确保城池不失。魏军虽横扫千里,视江淮诸郡如探囊取物,却在盱眙城下久攻无果,最终丢下数万具士兵尸体,无可奈何地撤围退走。《六朝通鉴博议》认为此战可与淝水之战相媲美。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比较特别的一部文史普及读物。吕先生用通俗易懂的笔调讲述了读者熟悉的三国故事。通过史料的整理、引用、考订等,区分了真实的三国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不仅纠正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谬误,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并借助史事阐发事理。本书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本版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张耕华教授的指导下,增补了文本内容,导读。既完善了文本内容,同时指导读者阅读,领悟历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张耕华教授还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诸多吕先生的照片和手稿,此次出版一并付印,留给读者缅怀和感受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在研读《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等正史的基础上,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来讲述南北朝的兴衰。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