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对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反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孙中山思想在当代还有价值吗?黄兴为何给日本政坛元老、财阀井上馨写信? 孙中山为何主张 租让满洲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面临着怎样巨大的经济困难?为何未能进军北京,彻底革命?英国在辛亥革命中支持谁?民国初年,国民党因何分裂?袁世凯怎样伪造孙中山的 卖国协约 ?孙中山、宋庆龄的婚姻为何受到反对?同是维新党,徐致靖为何大骂旧日同志梁启超?段祺瑞为何秘密向日本提出《意见书》?
从鸦片战争到清朝覆亡,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 慈禧太后有很多罪过,她做过什么有益的事吗? 康有为曾否密谋捕杀慈禧太后?梁启超为何要求对此永远保密? 同盟会成立后为何两次出现 倒孙(中山)风潮 ? 章太炎和清朝大官僚端方有着怎样的暧昧关系? 梁启超为何要求清政府诛杀袁世凯?
近代的戏剧改革始于何时?和20世纪初年的革命风潮有何关系?陈去病、柳亚子为何创建南社?鲁迅诗《自题小像》产生于 拒俄运动 中, 血荐轩辕 之志与此相关吗?柳亚子是旧体诗人,胡适是新体诗人,为何彼此瞧不起?钱玄同为振兴中国文化,经历过怎样的 三级跳 ?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有过极为强烈的批判,如何认识?胡适提倡人权和法治,批孙中山,骂国民党,受到围攻,为何平安无事?胡适为何建议承认 满洲国 ?胡适为何一度肯定苏联,肯定社会主义?潘汉年和钱玄同有过怎样的关系 ? 印度哲人、诗人泰戈尔访华,陈独秀为何组织围攻?
本书全面收录了梁实秋关于美食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描绘了老北京和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呈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浓浓情意。梁实秋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身居台湾时仍对老北京的美食念念不忘。他久久牵念的并不只是食物本身,还有那些美味所承载的一段段记忆。那记忆中有家的味道,有故乡的模样,这些都印刻在他的心底,永不会淡忘。
怀着这样一种心情,笔者试图对汉口租界作一番系统的探访,本着史家“实证”的原则,全面追溯汉口租界的原委始末与发展兴革的历史过程;尽力观察到一个真实的汉口租界。更多的时候,笔者可能是以一种文化观光者的眼光,将聚焦点更多地投向作为“特殊文化空间”的租界。通过对汉口租界的物质文化景观、社会生活、人口构成、社会行为、社会心态等方面的逐一探寻,力求展示租界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空间”的品行与特质,并将租界从“异质文化空间”到“边缘文化空间”的演变过程揭示出来。通过租界这个文化个案,向读者展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从对立、冲突到接纳、融合的互动过程。进而为今人的“文化态度”与“文化立场”提供一个历史的范例——弱势文化怎样去面对一种强势的文化,怎样在一个强势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尊严,同时又不
近代的戏剧改革始于何时?和20世纪初年的革命风潮有何关系?陈去病、柳亚子为何创建南社?鲁迅诗《自题小像》产生于“拒俄运动”中,“血荐轩辕”之志与此相关吗?柳亚子是旧体诗人,胡适是新体诗人,为何彼此瞧不起?钱玄同为振兴中国文化,经历过怎样的“三级跳”?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有过极为强烈的批判,如何认识?胡适提倡人权和法治,批孙中山,骂国民党,受到围攻,为何平安无事?胡适为何建议承认“满洲国”?胡适为何一度肯定苏联,肯定社会主义?潘汉年和钱玄同有过怎样的关系?印度哲人、诗人泰戈尔访华,为何组织围攻?一切尽在杨天石著的《数风流》。
本书以“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为题,拟探讨立宪运动对革命之影响及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所涉范围有下述各点:一、从事立宪运动的知识分子,何以态度温和,或与其出身背景有关;了解立宪派的出身背景,而后可以了解其温和态度之由来。二、立宪派人士既以立宪政治为理想,此一观念得自何人之倡导,并用什么方法去求其实现?三、在从事于实际活动中,立宪派的遭遇如何?此一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如何?四、立宪运动是一个失败的运动,何以失败?是立宪派自身组织的不健全,抑或是统治者的反对阻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五、立宪派人士失望之余,心理上的变异如何?是否转向同情革命?六、辛亥革命发生之后,立宪派人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是积极赞助还是消极卷入,或别有利用革命的企图? 本书探讨立宪运动对革命之影响及立宪派在
从众多的以中国为主题,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这段时期在国内外发行的明信片中,我们精选出内容和主题都十分典型的一小部分,组成这本收藏画册。其中,删除了那些偏见地记载历史、以被殖民者形象侮辱性地来表现中国及其百姓的内容。 本画册主要展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部分历史,包括市民H常生活及那些尚存或早已消逝、的建筑场所,而当时的明信片印刷发行机构则考虑到销路及利润才展示了它们。然而,明信片不仅能再现历史,同时也能反映现实。因为,现今人们对中同浓厚的兴趣,是与她迷人的异国情调及人们一定的商贸考虑密切相关的。翻阅这本画册,中国旧日状况便会生动地跃然在我们眼前,如同许多明信片上作为警言加印的那样意义深远:纪念一回忆。 今天,当全世界都以惊奇的目光关注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我们更应当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1910-1911年间,满清资政院召开会议预备修宪,推动君宪政体,但结果却令国人失望,立宪派在绝望中改弦易辙,走向共和。 虽然满清政权终走向了崩溃,而资政院的精英们在政治、教育、财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治国理想,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丰厚遗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不屈不挠的台湾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他们除了在岛内组织武装斗争及非暴力政治抵抗外,还有一批人来到了祖国大陆,发起组织抗日团体,积极参加祖国的反帝爱国斗争。本选题讲述这一时期台湾同胞积极奔赴大陆,支持祖国抗战事业的英勇事迹。 全书共分五章。章:义勇队。第二章:台湾革命同盟会。第三章:台湾党部。第四章:东区服务队。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台胞抗日斗争的支持。 书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包括大量馆藏解密档案和16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及历史人物的诗文和书信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今天,本选题对于两岸人民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感受两岸同胞同根同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增强现实中的互信和理解,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专题的形式阐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中央苏区的形成、创立、发展、革命与建设,中共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写作上,作者力图从历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对各个具体问题作出简明、深入的分析,以有助于说明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分析
这是一部角度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始于太平天国运动,止于西安事变,生动地再现了晚清至民国的变迁。作者把社会政治文化形成及演变的原因,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联系起来考查,系统地从地域政治与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近百年中国社会激荡与转型的轨迹,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跌宕沉浮的城市,那么天平社区,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标本,这个面积仅仅2.68平方公里的社区,因为它独特而辉煌的历史,注定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之地。 天平之独特,不仅在于它是上海的一部分,更因为它与这些人的命运曾交错相连:盛宣怀、蒋介石、宋子文、陈毅、宋庆龄、汪精卫、马歇尔……一百多位历史名人,都曾聚集在此,他们与天平一起,亲身经历着中国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今天的天平,依然保留着这些人的旧宅故居,留存为历史的见证。它们一座座矗立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仿佛在述说着曾经繁华与动荡。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哪些是疑难问题的定位,无论是史学专家还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家对其都存在着不一样的解读。课题组认为,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研究,旨在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特别是要回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关联的六个“为什么”和“四个界限”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历史事件人物本身在特定背景下的历史疑难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不应完全等同。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点还是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定位。
国民革命军北伐,在济南为日军所阻,南京国民政府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奉系军阀如何退出关外?黄郛长期被视为亲日派,他为何要求日本取消《塘沽协定》? 九一八 事变时,张学良为何提出 不抵抗主义 ?有无历史源头?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为何长期对日本持退让妥协政策?在制订 约法 问题上,蒋介石、胡汉民之间有何分歧,蒋为何悍然软禁胡?宋庆龄提出以蒋经国交换共产国际间谍牛兰夫妇,蒋介石为何拒绝?胡汉民为何长期计划以军事行动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张学良为何认为西安事变的主角是杨虎城?陈立夫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有哪些错误和不足?软禁台湾期间,张学良如何假检讨、假忏悔,蒙骗蒋介石?
在蒋介石、宋美龄心目中,丘吉尔为何是一个 坏人 ?蒋介石因何与史迪威严重冲突?蒋为何甘冒和美国断交的危险,将史赶回美国?宋子文和孔祥熙是连襟,二人之间水火不相容,为何?孔祥熙确有贪污行为,蒋介石亲自查实,为何又悄悄了结?蒋介石有过 闪击延安 的计划,为何刚刚确定就撤销了?重庆谈判中,蒋介石为何起念拘留、审判*,又是怎样打消这一念头的?国共内战中,蒋介石大肆进攻东北,为何全面败北?蒋介石、宋美龄之间有过 感情危机 吗,风靡重庆的蒋、宋各自的 绯闻 真相如何?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年战况如何?蒋介石为何主张废弃国民党、共产党,两者合并为一个大党?汪精卫为何自重庆出逃?蒋介石如何应对?为何说,孔祥熙是汪精卫之外的第二号主和派?蒋介石提出 抗战到底 ,这个 底 是什么,前后有何变化?在抗战中,国民党在沦陷区有无地下工作?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奋起御辱的开端,本书从解疑出发,揭秘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蒋介石对内对外的真相。
作者从中国近代史中找出30个事件,以凿实的手史料为证据,刨根问底,去伪存真,回归常识,澄清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娓娓道来,观点新颖,通俗易读,既戒除了学术著作的艰深枯燥,也避免了戏说历史的轻浮失真,适合目前大众历史阅读趋向。
蒋梦麟以饱含风趣和人生智慧的笔触,娓娓道来他成长的故事,同时也映照出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从传统浓厚的余姚到开放繁华的上海,眼见社会的种种变化;再到留学海外,感受文化的差异,思考国族的未来;后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他始终秉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掌握着北大之舵。在抗战时期,他站在历史台前,用温和有力的双手保护学生;在和平时代,又把五四精神成功推广于农村建设。他是那时青年人的启蒙者,影响一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