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崛起,改变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的格局,是现当代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从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走向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经过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和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已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历史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生动展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
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载报道了多种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多角度反映新中国发展征程的典型性的人和事。本书重新打开、编排和解读共和国发展进程中的那些重要报章,从新时代的高度回望历史,温故开国大典、扫盲运动、土改、新中国shou部宪法诞生、国号国旗国歌国徽国庆日的诞生、西藏民主改革、核试验成功等各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重新回放了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成长史。本书以 旧报新读 的形式,为70年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蓝图描画的伟大征程立传传音,激励人们记取70载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不凡历程,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本书以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批注和圈画为基础,结合毛泽东生平、批注圈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的独特经历,详细解读了毛泽东有代表性的批注与圈画,展现了毛泽东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以及他渊博的知识、勤奋的读书精神,总结论述了毛泽东的各种读书方法,特别是古为今用、与实际相结合、联系对比的方法。从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伟人毛泽东的认识。
《 报道与评论(上)/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收录编纂的资料主要是《申报》对李顿调查团的报道和评论,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到1932年4月。 作为民国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报刊之一,《申报》密切关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冲突的情势,对李顿调查团进行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和评论,披露了许多关于调查团的重要信息。本册文献收录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讨论并议决派遣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的过程;二、李顿调查团从日本到中国后,经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天津、北平等地,最终进入东北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形,特别是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和地方军政要员以及各地民众团体和各界代表的往来与晤谈情况;三、南京国民政府对李顿调查团的应对和各地的接待情况;四、《申报》相关的社论和时事评议类文章;等等。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是陈修良同志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工作笔记结集,内容包括了在此工作阶段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重要会议的纪要、讲话实录,关于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的总结及经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46年4月,陈修良任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之后的几年中,为“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以及解放战争的 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在南京市委和陈修良领导下,南京学生开始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5月20日,约5000名南京大学生走上街头,“反内战”“反饥饿”口号响彻南京城。学生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阻挠和袭击,酿成血案。军警镇压激起了学生的愤怒, 多的学校和学生加入斗争行列,并控诉军警暴行。新中国成立后,陈修良担任了上海市 副部长、浙江 长、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届执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是陈修良同志在1957年至1958年间的工作笔记结集,内容包括了在此工作阶段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重要会议的纪要、讲话实录,关于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的总结及经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46年4月,陈修良任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之后的几年中,为“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以及解放战争的 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在南京市委和陈修良领导下,南京学生开始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5月20日,约5000名南京大学生走上街头,“反内战”“反饥饿”口号响彻南京城。学生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阻挠和袭击,酿成血案。军警镇压激起了学生的愤怒, 多的学校和学生加入斗争行列,并控诉军警暴行。新中国成立后,陈修良担任了上海市 副部长、浙江 长、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届执
《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第21集收录的是“天津某粮管干部工作笔记摘编(工资福利部分)“1951-1980年的内容。“天津某粮管干部工作笔记”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出资从民间收购得来,时间总跨度达三十余年,内容十分博杂,不仅有该粮食局内部经营业务、党政工作、机构变动、人事考核奖惩等等内容,还包括该粮食局传达贯彻中央和天津市有关会议精神的记录,反映该单位在各个时期贯彻中央和地方各项政策的情况,以及该单位和社会不同方面、不同侧面的联系。本辑收录的是工资福利相关的部分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大公报》是清末英敛之在天津创办的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宝藏”,被誉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本书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的《大公报》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告类别、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报纸广告在强化民族认同、传播抗战精神、启迪民众智慧等方面的作用。
在林京著的《寻觅旧京》中,我们得以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穿越百年,领略帝都北京的风貌:紫禁城里空旷宁谧的外朝与深邃幽静的内廷,诉说着严密门卫禁令;西苑三海浩渺碧波中倒映着琼岛与团城,长堤垂柳连缀着青松翠柏;帝都城垣,内外双环,虽饱经风蚀,却苍劲依然;还有敕建庙宇,御苑夏宫,历尽罹劫,风骨犹存……生动复原出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书中将百余年来京城 的影像悉数收集,帝京群像、市井民俗、旧京风情皆娓娓道来。海量图像弥足珍贵,鲜活的文字将千年帝都之历史辙痕与昔日风貌 呈现。见古人,也见来者,见天地,也见此生。打捞着京味儿文化,延续文明之吉光片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它面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帝京的迷人魅力尚未能在该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本书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互润的时代语境,从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译者争鸣、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比较文学、林译小说的时代特色等角度切入,对晚清民国时段我国的西学翻译进行整体鸟瞰,深入探讨当时西学翻译的整体风貌、译者的翻译抉择、报刊与翻译文学的勃兴、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文化认同等现象,以期推动晚清民国西学翻译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