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 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 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何为 以色列地 ?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 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 以色列地 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 历史权利 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 历史逻辑的*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
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丘吉尔 二战中 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对莎士比亚来说,床是欢愉的社交场所,而对近代欧洲家庭而言,床是要和别家共享的设施。床曾是一个家庭ZUI昂贵的家当,也是炫富的资本 床是从人们出生到坟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讲故事、聊天和睡觉的场所。床所承担的作用,会因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 人类的剧场 ,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然而,直到近代,我们所熟悉的床才变成了隐秘的私人空间。发生在人与床之间的无比丰富的人类社会史,基本上被我们遗忘了
1、 《艺术的故事》姊妹篇,贡布里希毕生珍爱的小书。1936年,贡布里希26岁,刚刚博士毕业,在因缘巧合之下完成这本书(并趁机迷住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当他晚年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的时候,仍旧自豪地说:“我觉得,它真的挺好的。”2、 一部经久不衰的成功著作,被译为18种语言,畅销80年。《世界小史》出版之后反响 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一共被翻译为18种语言。贡布里希每次都会 认真地听取翻译者的看法,并兴致勃勃地给不同 的读者编排不同的版本。2016年是本书出版80周年,如果贡布里希能在生前看到中文版和英文版,想必会有同样的兴致,来跟使用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对话。 3、 永远期待美好的未来。本书曾因内容过于“和平主义”,被纳粹查禁。在贡布里希看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每个人都是浪花里的小水滴,在时间之流中,流向雾
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 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 深层次的理念: 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如何搭建政治体的组织结构、如何制衡统治者、现代有为政府的诞生、如何选贤任能、欧洲崛起、资本市场的诞生,等等。 作者在中外先贤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总结现代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其中浓缩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 近几十年里对人类社会重要特征和重大历史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成果,呈现出三千年来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努力与成就。作者期待这些成果能让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对人类社会的运转有 多了解,进而造福 广大的人群。书稿脱胎于课程,举例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晓畅
本书参考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主编《世界通史》时遵循的 写世界历史应该诸区并立,重视各个地区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但又不排斥某一时期以某一区域为重点 的理念,以时间为经,将世界历史分为 古代社会(上) 古代社会(下) 近代史(上) 近代史(下) 现代史 当代史 六大部分。在每一部分中,以对重点区域、重点国家的讲述为纬,既相互穿插,又相对完整独立;以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为主,也兼及文化与科技。全书内容基本以简短词条的形式呈现,并配以200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的图片,浓缩历史知识,囊括历史精华,很适合随时翻阅,以充实和提高自己。
“世界历史有一套”系列,从罗马帝国、英帝国、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再讲到美利坚,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全面解析这些 的演进脉络、文明成就、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并从这些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中,探讨关于人类历史与文明演进的共性因素。 俄罗斯一手牵着东方;另一手拉着西方;俄罗斯人有着冷静沉郁而 豪迈, 冷又 热的民族性格! 本书是一部关于俄罗斯的通俗史著作,讲述了公元9世纪至今俄罗斯形成、发展的历史,描述了发展过程中的权力争夺、朝代 替、领土扩张,以及辉煌一时的文学成就。 内容扎实丰富,语言流畅生动,夹叙夹议中不乏精彩的点睛之笔,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了解、认识俄罗斯的有益读物。雪原茫茫,征途漫漫,作者带你近距离走进这个世界上 冷又 热的 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并从历史中发现俄罗斯民族兼具西
作为法国激进的社会与政治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对于法国历史以及全欧洲都留下了深刻广泛的影响。法国的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史诗性的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整个欧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惧,本书则另辟蹊径,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危机时的生活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法国大革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酷刑已经绵延了几千年——有时大张旗鼓,有时偷偷摸摸。从古希腊对战俘用刑到中世纪的猎巫运动到“9·11”事件后的刑讯活动,酷刑总在我们身边。 《酷刑简史》讲述了酷刑的整个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从古希腊到“9·11”,从古代社会到当代的阿布格莱布监狱、关塔那摩湾监狱;囊括了各个地域,从西班牙到英格兰,从阿尔及利亚到北爱尔兰,从欧洲宗教裁判所到古代中国、日本的官方刑讯;容纳了各种酷刑方式,从“拉肢架”、拇指夹到电椅、药物,从肉体摧残到精神施虐…… 尽管酷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谴责、背负骂名,但在摧残同类来获得信息这件事上,人类从未停止,且无所不用其极。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不使用酷刑,就会发生惨烈的恐怖事件,警察该怎么办?“单纯的施暴”与“逼取信息以拯救他人”的分界在哪里?什么样的刑罚是“令人
作者开篇即梳理并阐释了15世纪的历史写作方法,以及那个时期人们区分历史和故事(fiction)的各种做法。在随后的章节中,通过回顾现代史学编纂中著名的事件之一(即《君士坦丁捐赠》真伪之争),以及1500 1800年古文物研究的发展,作者指出,人文主义者通过模仿古典作品来撰写历史,而古典冲动则促成了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现代史学编纂的发展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借助对培根早期生活和思想的密切关注,试图找到其自然哲学和新科学对英国史学的影响,因为和人文主义者一样,培根也无法容忍中世纪浪漫史和圣徒言行录中的故事,他认为新科学的项工作就是通过的观察和实验准确地描述自然。在后部分的章节中,作者引入了18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爱德华 吉本关于 古今之争 中那些针对自我意识问题的回应,由此也向我们呈现了
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自17、18世纪开启的民族主义浪潮迅速席卷了欧、亚、非和南美洲大陆,帝国的崩解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齐头并进,势如破竹,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方才显出颓势。然而,与其说20世纪是所谓民族-国家的世纪,不如说是帝国与民族-国家相互纠缠的历史。本书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选取了发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几桩案例,采用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构成当今流行的民族主义与帝国理论的诸多复杂的文学想象因素,以及隐藏在这些理论论述背后的、浓厚的殖民主义和自由帝国主义色彩。
《东方学》是萨义德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文版1999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再版,本次为第三版。它作为开创性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自出版以来,一直扮演着欧洲中心论的主要解构性角色,学术界后继者代不乏人,也影响了无数普通读者看待世界的视角。《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 分不开的。在书中,萨义德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在六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哈布斯堡家族这个11世纪末迅速崛起的皇族在欧洲叱咤风云,堪称历史的操控者。 在鼎盛时期,哈布斯堡王朝曾控制从奥地利到亚得里亚海,从北非到墨西哥的大片领土。他们以胜利者姿态征服半个地球,建立了头一个“日不落”帝国,将欧洲带入现代历史。这个辉煌家族的一个举动便可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二世因宗教政策在波希米亚引起反抗,冲突演变成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改写了欧洲版图。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引发大战,从1701年持续到1714年,将欧洲大部分国家卷入其中。即便到了王朝末路,哈布斯堡家族依然有撼动世界的力量,那规模惊人的“一战”,其导火索便是哈布斯堡末代皇储的遇刺。 人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评价颇为两极,有人说他们是施行残暴统治的魔鬼,也有人说他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英明果断,带领俄国走向现代化,却将亲生儿子杀死的彼得一世;出身外国农妇,却成为俄国女皇的叶卡捷琳娜;自幼登基,却被囚二十余年,生不如死的伊凡六世;开疆拓土,使俄国达到鼎盛,却以私生活混乱著称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击败法国入侵并挥师欧洲,却始终活在杀父的心理阴影中的亚历山大一世;怯懦无能,任由后宫干政,终于使帝国和自身一同灭亡的尼古拉二世……本书以曲折生动的叙述,将18位沙皇的事迹逐一展现,并以专题讲解了“天堂之城”圣彼得堡的建造以及冠 天下的沙皇珍宝在亡国后流向何方。
如果重新“投胎”,让你生在罗马帝国,你是会住在罗马城里天天宴饮、沐浴、看角斗、看马戏,舒舒服服做个寄生虫,还是会跟着“凯撒”戍守边境,跟黑森林里层出不穷的蛮族战士斗智、斗勇、斗狠、斗力? 进入这本历史穿越书,你可以从罗马帝国九大角色——君主、行政官员、祭司、公民、城里人、军人、女性、nv隶、蛮族——的任意之一开始阅读。随着情节展开,你还会来到命运的十字交叉路口,从君主变成平民,从军人沦为奴隶,最终身为蛮族的你甚至有可能左右罗马帝国的命运!当然你也可以按顺序阅读这本罗马史入门读物,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笔触为你讲解罗马史,配以大量历史图片,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大陆最重要的两个大国。自古以来,中印交往不绝如缕,从思想到艺术,从物质到风俗,两大文明曾经交相辉映。20世纪中期,脱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两个国家又几乎同时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70多年过去了,当我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时,作为邻国的印度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会崛起吗?作者一生致力于南亚史研究,多次深入印度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本书从“土地与农村”“精英与大众”“民族之重构”“发展之探索”四个层面,多方位地勾勒出了印度自独立以来到21世纪初现代化转型的诸多面向,并透析印度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为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发展中的印度提供有益的视角。
继《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李硕再出新作。这次他把目光重归自己的老本行战争历史,不同的,却是将聚光灯转向了19世纪的中亚世界。他借用曾亲历俄国征服中亚战争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来讲述19世纪俄国在中亚近21年的扩张历程。 本书很大的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各种资料的补充,力图再现中亚内陆世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书中涵盖近200多幅图片,有些是随军画家创作的纪实油画,有些为当时拍摄的彩色照片,作者乃至找到19世界中亚世界的地势地图,标注行军路线,并为战场的地理环境做出详细注解,进行战场还原。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补充了大量当时兵器发展历程的背景介绍。19世纪枪炮随战争的需求获得飞速发展,在俄国正规军与中亚游牧散军交锋时,兵器的优势被大大凸显出来,一场场战争,为一
历史中不仅有男人,也有女人,但历史书中却鲜有女人们的身影。盐野七生著的这本《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以文艺复兴时期拥有影响力的四个女人为主线,串联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国家命运。在这四名女性背后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权力纷争、家国命运与悲欢离合,她们不仅是女儿、妻子、母亲,更是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在本书中,《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隔空对话古今名家,探讨历史、文明变化发展的原因;以朴实的叙述记录生活细节,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思想的轨迹》中的话题大到国家的历史、文化,小到足球、电影、生活琐事,可谓盐野七生多年来精神思想和生活经历的精粹记录,带领读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观察这个世界,是作者在罗马居住40年的思想轨迹的见证。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我们吃遍各国著名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旧制度时期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论述了在这一时期法国贵族该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财产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帮助家族在统治阶层立足和强大。本书运用大量史料,分析了转型时期贵族面临的困境,贵族的分层及主要收入模式,贵族的婚姻、官职升迁及政治文化变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