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新译》是作者在关注并研读王夫之三十多年的基础上潜心写就的《读通鉴论》译解本。《读通鉴论》是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史论。全书正文30卷,基于《资治通鉴》所载史实,自秦至五代之间,按朝代顺序梳理出900多个专题,致力于 探索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 ,代表了思想家王夫之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后成果,是传统史论的高峰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价值。然王夫之极深研几,文字艰深、用典频繁,其议论又出古入今,给当代读者阅读原著带来较大难度。 本书以文白对照的方式,还原历史本事,查证引证文献和典故,进行明白流畅的现代白话文翻译;并在各卷卷首插入《历代帝贤像》古画,并增补 题解 ,扼要概括各卷基本内容;又拟符合主题且凝练雅致的标题;后注明 本事 即《资治通鉴
《苏联兴亡史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是国内有关领域较具专业性的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共10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是我国 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 早的一部,也是 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 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 、周 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 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 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
1
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史记》。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懂的。尤以今时学术分科,除专门文史学研究者外,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 基于上述认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台静农先生的倡议下,汇集了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位学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史记》全部语译,凡一百六十万字。由台静农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出版。 《白话史记(上中下白话全译本修订版)》译者皆为本领域内资深专家。译文忠实于原文,其文字流畅典雅,深得译事“信、达、雅”之要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在逐
《秦始皇本纪》是《史记》的经典篇章之一,精练、形象地记载了秦始皇的一生及其执政的活动,从出生到执政,削平叛乱,到统一中国,到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等。两千多年来,围绕《史记·秦始皇本纪》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周本纪》为《史记》卷四,概括地记述了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勾画出一个天下朝宗、幅员辽阔的强大奴隶制王国的概貌,以及其间不同阶段不同君王厚民爱民或伤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风,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相互倾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