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传纂评》五卷,由日本学者芳本铁三郎将前人编选的《史记十传》添加诸多评点,形成了《史记十传纂评》,颇具有代表性。该书选录《史记》名篇项羽、外戚、官晏、廉颇相如、荆轲、怀阴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书汇集了四位中日学者的学术成果观点:清代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节斋,当然也包括芳本铁三郎的观点在内。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文翼》、《史记综芬》、《史汉文统 史记统》、《史汉初学辨体》、《史记汇纂》、《史记别钞》、《史记今释》、《史记英选》、《读史管见》、《史记十传纂评》、《史记钞》、《史记》
《后汉书精粹》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 一部私人撰写的***史籍,与《史记》《汉书》《三 国志》并称为 前四史 ,在我国史学界占有特殊的 地位,一直被视为后世***史的圭臬。与《汉书》一样 .《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 莽代汉至汉献帝末年,共195年的历史。 从体例上考察,《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 《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 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增减。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 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 》《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为 可贵的是,范晔是***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 传的史学家。
初,自平蜀之后,吴寇屯逼永安,遣荆、豫诸军掎角赴救。七月,贼皆遁退。八月庚寅,命中抚军司马炎副贰相国事,以同鲁公拜后之义。 癸巳,诏曰: 前逆臣钟会构造反乱,聚集征行将士,劫以兵威,始吐奸谋,发言桀逆,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绣各参会军事;和、琇、抚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辅语散将王起,说 会奸逆凶暴,欲尽杀将士 ,又云 相国已率三十万众西行讨会 ,欲以称张形势,感激众心。起出,以辅言宣语诸军,遂使将士益怀奋励。宜加显宠,以彰忠义。其进和、辅爵为乡侯,琇、抚爵关内侯。起宣传辅言,告令将士,所宜赏异。其以起为部曲将。 癸卯,以卫将军司马望为骠骑将军。九月戊午,以中抚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可以确保其文字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本书删除古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可以说,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史记》这部巨著。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既有“质直”即记事真实朴素的特点,又有“善叙事”即文笔生动曲折的长处,在传统的“二十四史”中,它是历来较受重视的“前四史”之一。后人对于三国史事的了解,包括民间流传的种种三国评话和演义,也都基本来源于此。 戴燕著的《三国志讲义(精)》在复旦大学通识课“《三国志》精读”的内容基础上编订,选择以曹操父子、卞皇后及甄氏、何晏、华佗、诸葛亮、陆逊等人与乌丸、倭等民族 的十篇传记为中心,深入浅出讲述三国的历史。 与传统历史、史学史或通俗小说的讲法有别,作者于过去人们始终关心的政治、军事之外, 加重视文化、性别、民族等议题,在对《三国志》文本的具体解读中,借助政治史、女性史、文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等相应的视角,去复原陈寿笔下三国史绚烂恢弘的画面。
《史记·世家》主要记述的是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虽然孔子和陈涉并非诸侯或贵族,但在世家中也对他们进行详细地描绘,只因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非同寻常。各诸侯王的成败得失,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面貌,更深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特质及渊源。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根据国家藏书室中的多种抄本整理而成,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以及策士们在游说诸侯或相互辩难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长远影响。《战国策》原文各章并无标题,有的本子用各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本书采用根据文意或文中的精华部分自拟题目与各章首句相结合的标题形式,希望使读者既能够见题知意,又能根据各章首句便于在其他《战国策》文本中查阅。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每篇选文前面都写了简要的题解,或介绍文章背景,或简述文章内容,或分析文章的特色,写法各异,视文章而定,不求一律。选文的原则,尽量体现出《战国策》中较为中正的思想内容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力
《守墓笔记》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风水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位于沈阳的昭陵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陵墓,选址存疑,规制特殊。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则远在千里之外,而且是停灵三十七年之后才正式建陵。本书为您讲述这些鲜为人知的关外故事。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既有“质直”即记事真实朴素的特点,又有“善叙事”即文笔生动曲折的长处,在传统的“二十四史”中,它是历来较受重视的“前四史”之一。后人对于三国史事的了解,包括民间流传的种种三国评话和演义,也都基本来源于此。 戴燕著的《三国志讲义(精)》在复旦大学通识课“《三国志》精读”的内容基础上编订,选择以曹操父子、卞皇后及甄氏、何晏、华佗、诸葛亮、陆逊等人与乌丸、倭等民族 的十篇传记为中心,深入浅出讲述三国的历史。 与传统历史、史学史或通俗小说的讲法有别,作者于过去人们始终关心的政治、军事之外, 加重视文化、性别、民族等议题,在对《三国志》文本的具体解读中,借助政治史、女性史、文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等相应的视角,去复原陈寿笔下三国史绚烂恢弘的画面。
《春秋逐鹿》是大型历史丛书“五千年演义”的一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写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止。共549年的历史,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春秋五霸、孔丘、孙膑、屈原、廉颇、蔺相如和“ 三分公室”、“田氏代齐”、“商鞅法”、“合纵连横”、“长平之战 ”等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春秋逐鹿》整体结构合理,叙述描写流畅,使春秋战国这段时间跨度大、人物事件纷繁复杂的历史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