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
根据13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居留元朝统治下之中国近二十年亲历撰述《马可波罗行纪》(亦名《东方闻见录》或《马可波罗游纪》),在西方有“奇书”之誉,有关其人其书的研究,已经成为门国际性、综合性的显学。在中国,该书既是中西交通史、多民族文化交流史和元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源及推荐经典,也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及流畅可读、充满趣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自民初以来,该书有多种汉译版本传世,尤以著名史学家和翻译家冯承钧先生的这个译本备受推崇,特以版本选择审慎完备、翻译考订结合、译述风格文质相兼、附注文字丰富准确等多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史料、参考和阅读价值。
本书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同志的口述回忆录,全面回顾了作者徐向前的人生历程。本书的内容将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及史学家的考订熔为一炉,使书中的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多年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较为推崇的一部作品。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
传主索末菲与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同为理论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理论等有着突出贡献,他更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是他的高足。他曾七十多次被提名获诺贝尔奖。本书以索末菲的生平为时间轴,讲述他的人生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