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剖析了南方一些州脱离联邦的原因及美国内战的本质,犀利指出奴隶制并非美国内战的根源,翔实地叙述了内战爆发的原因、战争前夕南北矛盾的性质、战前准备及战争的进程与影响。作者为何坚称各州有权脱离联邦? 萨姆特堡战役是如何打响的,是南方蓄意而为之还是蓄谋已久,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联邦政府在战争中对各州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联邦军是如何对待南方人民的?邦联政府的军力、财力同联邦政府相比如何?邦联的外交、贸易状况如何? 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战争中有哪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陆军、海军将领? 重要战役的过程、结果如何?战争的转折点在哪里? 邦联是如何覆亡的?戴维斯总统可曾为南北和谈做出努力? 北方是否有回应? 战争中双方战俘待遇如何?戴维斯总统在邦联军签署投降协议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戴维斯是如何被捕的,在狱中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
史学学习与研究有两大基础:一是史料,二是前人成果。古今中外的史学前辈留下的成果不计其数,它们是史学殿堂的宝贵财富,其观点、研究方法给后人以深刻启迪,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读历史提供了重要借鉴。《世界史学名著导读》为世界史、历史学专业课程教材,选取和精讲国内外学者有关史学理论、唯物史观、早期文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现代化、第三世界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并以唯物史观予以深刻分析,有助于读者学习和理解世界通史各阶段历史演变的主题。
《冲击与回应》 本书在 冲击-回应 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古代战争之道》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 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罗曼诺夫王朝的衰落》以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后一任君主尼古拉二世的统治生涯为主线,详细解读了罗曼诺夫王朝终走向衰落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本书的叙述视角宏大,涉及了在罗曼诺夫王朝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众多人物。彼得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是否取得了当初设想的效果?格里戈里 拉斯普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又是如何被暗杀的?在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哪些由俄罗斯帝国军队参与的著名战役?出现过哪些英勇抗敌的事迹?俄罗斯帝国杜马开展过哪些工作,又为何数次遭到解散?是什么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终爆发?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亚历山德拉皇后为什么会替他履行专制君主的职责?本书将详细解答。
钱穆先生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故寝馈史籍数十寒暑,求在发明古史实情,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之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本书即系以分别、专门、变化三种眼光治史之所得者。由当时社会思潮之反省出发,纵论古今,而标识其演变之大势所在,足资有志于知人论世、会通国史者之参考。
本书为著名考古学家杨泓60余年来考古研究成果的结集,为 人民文选 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图文并茂,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甚至不少图片是作者的手稿,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美术功底。全书主要围绕美术考古、兵器考古两大领域展开,复原古人的生活,展现古人的审美意趣。作为一名考古人,作者结合历史文献,抽丝剥茧,细致解读,既有着跨江越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使本书既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又可作为知识普及的大众读物,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中译本,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撰写,借鉴了中日
研究严修的生平、思想,梳理其一生的思考与实践,对理解中国近代史、教育史、社会文化史、知识分子史都有着重要价值。要开展相关研究,首先需要从解析严修本人的著述开始。 这部《严修集》虽然只有两册,篇幅不算甚巨,但文体异常丰富。实际上,严修一生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稿,包括诗文、对联、奏折、批牍、日记、书信、读书札记等,同时他还主持起草了大量公牍文书,制定了不少重要制度章程,参与发起了一系列启事公告等。这些文稿既包括重要的著述、文件,也包括不少诗文唱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此前这些文献只有少部分经过整理, 大多数或散见当时各类报刊、图书之中,或保存于档案文献之中,或尚以手稿形式保存。 此次结集,将严修著作分为十个部分,分别为奏折、文集、诗集、联语、诗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