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辽西夏金元史卷、明代卷、晚清两卷、*史上下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
《读通鉴论新译》是作者在关注并研读王夫之三十多年的基础上潜心写就的《读通鉴论》译解本。《读通鉴论》是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史论。全书正文30卷,基于《资治通鉴》所载史实,自秦至五代之间,按朝代顺序梳理出900多个专题,致力于 探索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 ,代表了思想家王夫之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后成果,是传统史论的高峰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价值。然王夫之极深研几,文字艰深、用典频繁,其议论又出古入今,给当代读者阅读原著带来较大难度。 本书以文白对照的方式,还原历史本事,查证引证文献和典故,进行明白流畅的现代白话文翻译;并在各卷卷首插入《历代帝贤像》古画,并增补 题解 ,扼要概括各卷基本内容;又拟符合主题且凝练雅致的标题;后注明 本事 即《资治通鉴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尤侧重于军事地理。作者顾祖禹生于明末,有感于明统治者不明边防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而至亡国之恨,遂积二三十年之功成此书。《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百一十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该书侧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对景物名胜所在皆略,且对旧舆地书名实错误,多据正史有所订正。本书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整理,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本,并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及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是一部校勘精良,便于读者利用的整理本。
《冲击与回应》 本书在 冲击-回应 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古代战争之道》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 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下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
《曹植年谱考索》一书对曹植的生平作了较为详细的系年考订与勾勒,并对曹植的作品加以系年考订,清晰地呈现了曹植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历程。本书对曹植生平和作品作了精审的考证,订正了学界关于曹植生平及其作品研究的一些漏误,为我们理解曹植及其作品提供了巨大帮助。 《阮籍生平系年考略》对阮籍的生平进行了系年考索,重点对阮籍生平的某些历史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辨,考证出一些少为人知的阮籍的生平细节,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辨正,对我们认识阮籍的生平具有很好的帮助。
"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 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 ,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下册。
《全球通史(上下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下第7版修订版)(精)》由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一经问世,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评价,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全球通史(上下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下第7版修订版)(精)》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本丛书的第4卷(即《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将在以后出版。
1
本书叙述了10-14世纪中国历目前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的变迁。深入研究了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讨论了各族统治者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其政治制度、物质文化的变化和形成;重点揭示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人在各王朝历史中的作用;凸显了如耶律阿保机、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重要历史人物形象。
《公众史学研究入门》主要介绍公众史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历史,旨在为有兴趣从事或者了解公众史学研究的读者提供入门指导,也为公众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首先,概述公众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勾勒这一学科的简明历史。作为历史学的新型分支科学,公众史学在不同 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主要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英语 ,本书将就公众史学在主要英语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起源、发展、学术史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后,论述该学科的重要课题及重点问题。 公众史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史学派别。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指历史学者运用学院派历史学的训练技能和研究成果,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方法,服务于与历史相关的现实社会各领域,包括政府部门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为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
国学不仅是中华人文知识大戏,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国学热于今而言,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轻松读国学”系列丛书是一部旨在为广大国学爱好者介绍国学、学习国学的普及读物。国学经典,可谓恢弘壮观、蔚为大观。广大读者在学习了解国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能增强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撰写的***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约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面地叙述了纵贯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发展,完整地再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画卷。自东汉末年开始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的《史记》,多年来出现了多个版本,其中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书局的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被现代学者视为善本,它汇校了宋、元、明三代具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失误较少。微经典编委会编写的本书即以此刻本为基础,并参考其他文献,精选原著中的经典篇目整理而成,*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
文化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种研究范式。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中包含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空间安置。由于文化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尤其是人的想法。相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中抽象的信息或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物质实体,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人之思想具有“人性”,或者说 具有“温度”。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地理学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的思想脉络。
在《 成语典故》和《 成语典故》两部书中,作者各用约三十万字的篇幅,分别通过七百多条成语,各讲了二百多个故事,涉及主要人物分别为二百二十和一百五十多人,使西汉以前三知余载和西汉时期的时代风云和历史人物跨越两千年的时空扑面而来,栩栩如生。这两部著作以向自《史记》和《汉书》的成语典故为“题眼”。熔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炉,既普及了历史知识,又解释了至今人们仍然常用的许多成语典故,与眼下各种成语类著作相比,可谓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