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厮杀混战,时间长达30余年。作者苏思纲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官方统计数据、庭审记录等一手资料,精彩再现了纽约四次大规模堂斗的全过程。他生动描述了早期纽约华人移民艰难求生的痛苦经历,客观分析了堂斗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屈辱和歧视。
在清初驱逐沙俄侵略军战争中,以满族为主体的东北八旗作为清军主力在反击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644年八旗军队主力连同百万满族群众,从龙入关,东北地区陷入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被动局面,致使沙俄侵略者趁机侵入黑龙江流域,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中论述甚祥,我们以此为据并通过大量史实,有力驳斥了以往学术界流行的清朝初年,封禁东北说试问清政府面临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怎么可能做出封东北的决策,倘若清政府实行封禁东北的话,又怎能取得驱逐沙俄侵略军的伟大胜利。 本书在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二十年出版的新史吸收西方民族学研究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对清代东北封禁,新满洲的构成,反击沙俄的主力军东北满族区域文化,学校与科举,萨满与索罗杆等课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阐释和史实描述。
《汉藏史集》成书于明代。该书对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元朝在西藏的军事、赋税、设立驿站、法律、本钦的委任等元朝与西藏的关系方面有详细记载,是一部研究和了解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向外界传播20世纪中国革命的征程和社会的巨变,其中有一些长期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 拼图 。
收入姚大力著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 的民族与 意识)》文章共分为四组。 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 的族群认同、 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 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 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 ,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 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怎样在统一 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了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矛盾冲突。它有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作者从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出发,运用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衰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以个人为本,追求物质利益,是一个物质支配人的社会。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承担对社会的义务。西方物支配人的社会,终必将被人支配物的社会所取代。 天人合一、天下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西方仍就推崇个人主义普世价值与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原有的国际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思维框架将为文明发展提供出路。
旧时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在清代,旗人与民人是社会成员的基本分野。民人就是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以人数众多的汉族人为主体;旗人则是被编入八旗组织之人。八旗虽依满、蒙、汉不同民族成分编组,但起核心作用的始终是满洲族人,所以,旗、民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满、汉差别相对应的。旗人又称“旗下人”、“在旗的”,他们在行政隶属、权利义务、经济来源、政治地位、文化习俗等方面均有别于民人,甚至所居住的地域,初与民人也是泾渭分明的。这样一来,旗人便成为清代社会中人员庞杂、特点鲜明、影响强大的一个区域人群。
《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是意大利杰出藏学家毕达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为罗马东方丛书之一于1977年由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出版。这是一部关于拉达克历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迄今为止依然是有关拉达克历史的最权威的作品。著者以《拉达克王统记》及其他数十种相关的藏文文献为主要资料,并充分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其他多语种文献资料,并充分吸收前人对拉达克史的研究成果,对文献和史实做了十分全面和细致的收集、整理和校勘、订正。对拉达克历史的研究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建构,其研究水准达到了一个靠前的高度。它主要关注拉达克地区的政治史,精炼地描述其政治制度和宗教情况,旨在提供有关拉达克王国从肇始到垮台之历史(公元950―1842年)的一个不间断的记载,同时对拉达克与后藏地区佛教的交互影响也做了重要补充和系统整理。《
宝山、哈申格日勒编著的《清代蒙古文出版文化研究(蒙古文版)》内容由《导论》、三章内容、《结语》和《引用书目》等部分组成。《导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框架等三个方面内容。章,清代蒙古文出版机构、主要论述了清代各类蒙古文出版机构及其蒙古文出版活动。第二章,清代蒙古文出版活动家、主要介绍了清代蒙古文出版活动家。第三章,清代蒙古文出版物、主要论述了清代蒙古文出版物——蒙古文图书。《结语》主要对各章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参考书目》列举了该成果参考书目。本书的出版发行为学界和广大读者展示了清代蒙古文出版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资料来源,拓展和丰富了蒙古文化研究领域。
款,指侗族以地缘为纽带,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民主自治组织,侗族款词通常指侗族持有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本书收录了来源于侗族款师、巫师的口述资料的侗族款词80条,分为创世款、祖宗入村款、约法款、款平款、风俗款、英雄款、祭词 经文7辑。
继《溪村社会》《纳西族民俗概论》《从阐释到建构:纳西族传统当代转型民族志》之后,纳西族青年学者杨杰宏先生的又一部纳西学力作《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即将出版。对于它的问世,我谨致热烈祝贺,因为它为纳西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为纳西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在闽西武 平县北部64个村落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从中心与边缘的角度,以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墟 市交易为主线,对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社会与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的描述与论述,展现了传统客家村落 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以期有助于对客家传统社 会结构与原动力的基本理解。
恒杰先生具有文字学的功底、历史学方法的训练、长年在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的积累和考古学的实践,在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之上,先生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对事物进行多视角的、深入缜密、客观求实的考察;各篇文章、每个立论既有文献典籍为参照,也有实地踏勘、田野工作所获手资料为依据,这是王恒杰先生论著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他的学术风格。他说:“搞人文、社会科学,光坐着是做不出真学问、写不出好文章的,必须迈开双腿,深入到你的考察对象和地区,特别是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没去过的地方,我不敢写,只有亲自做过实地田野考察,获得真实的资料,写起来心里踏实,论据充实,文章学问才能坚实,有长久的生命力。即便是历史学方面,若与现代的族群相关联,在条件
本书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是对当代中国口承神话的传承与讲述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依据来自田野调查的大量生动、鲜活的手资料,该书集中探讨了以往研究很少关注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神话是怎样在一个个特定的社区中生存的?它们担负着何种功能?那些传承着神话传统的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讲述神话对他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神话如何在具体的讲述情境中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对神话的传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神话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重建过程中扮演着哪些角色?……本书生动地展示了古老的神话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被讲述和表演,如何被人们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建构,并揭示了神话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对中国神话的民族志研究有新的探索和贡献,对神话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有深入思考。
《王统日月宝串》系《藏籍译典丛书》之一,也是近年新发现的珍贵藏文古籍,史料价值不菲,对藏学界的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这部史籍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日种王系》(普兰王系)和《月种王系》(古格王系)两部,内容各具特色。其中,《日种王系》约著于15世纪,主要记述了普兰王系的历史;《月种王系》约成书于12世纪前。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古格王系。本书对研究西藏史学史、文化史及解读吐蕃出土文献、石刻碑文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从辉煌走向濒危:季永海满学论文自选集》系作者季永海从事满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的部分学术论文选集,计32篇。内容涉猎较为广泛,其中既对清代满语文的创制与改进进行了考据和论证,又对清代中后期及现代满语文的衰微进行了阐释和调查。既有对满语文辞书的专业评介,也有对满族文学作品的别样解析。既有对满族历史文化的客观思考,又有对满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独特认识。《从辉煌走向濒危:季永海满学论文自选集》的特点是以满语文的发展兴衰为主线,巧妙地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贯穿其中。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国地方史和中国民族史、东南亚史、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对有关傣泰民族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一进行了梳理,不论是“迁徙说”,还是“土著说”都以较为充分的理由,严密的考证明确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否定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套装上下册)》所述乃蒙古入侵前的突厥史,实际是“一部起于伊斯兰教开始武装进攻,断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登场的中亚历史”。“把中亚史的研究提高到历史科学水平的,实以巴托尔德为第一人”。《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套装上下册)》由我国著名的中亚史专家张锡彤、张广达父子据最为信实的俄文1963年版译出。
额灯套格套专著的《游牧社会形态论(精)》由游牧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游牧社会的意识形态、游牧社会的文明形态等三个部分组成。通过阐述人类文明与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游牧文明的若干特征、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游牧民族的宗教思想、游牧民族的社会思想等内容深入分析了游牧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文明等形态,对游牧社会的政权组织、游牧生产方式、游牧文明的若干特征、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并对草原民族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行客观的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书采取民族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多元一体”民族关系形成的历程、结构特征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云南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一体”:一方面保持了源于远古的民族多样性,另一方面各民族间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内聚力。差异与同一,分化与融合在云南民族关系中实现了辩证的统一。认识云南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关系对加强和巩固边疆各民族团结、凝聚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