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内容 简介: 本书为 超级教授 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农业内卷化 这一核心观点, 没有发展的增长 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为黄宗智扛鼎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经典。书中基于满铁资料等大量史料与作者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清代卷,主要论述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清帝国书籍流转和文化史意义。主要内容有:书估与清帝国书籍的流转;嘉道时期苏州书籍社会;底层文人日记与清中后期浙江的书籍流动;晚清京城精英阶层的书籍世界;清代抄书与书籍生产及流动;清代的《读书分年日程》与读书风气;《说文》著述与测定学术风气的指标;家籍的编刊与文化传承;女性与阅读;清代的小说戏曲阅读;石印出版与晚清的科举、文化;新学书籍的涌入与 脑界不能复闭 。
本书叙明明代刻书进一步精致化、艺术化,使得刻书成为文化产业。继而,作者从明代书籍生产史切入,讨论自明代嘉靖、万历图书生产兴盛伊始即伴随着的对当代图书生产的自省和批判,探讨明代图书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联。主要内容包括:建阳书坊在嘉靖前帝国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意义;从帝国藏书、刻书优势地位的丧失看毛晋刻书的意义;从《宝颜堂秘笈》的刊刻看明代图书生产中的主编角色;文书与政治争斗;从万历年间朝鲜诗的编刻看明代图书生产方式和文化功能;明代的唐诗刊刻及其文化意义。
《广西古建筑地图》重点介绍了广西现存的300多处古建筑,并适当补入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建筑,资料翔实,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作者通过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的主要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等,系统介绍了广西现存古建筑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可作为研究广西古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工具书。
本书是第一部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思想通史著作,在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全书分三卷:上卷,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840年后面对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中国人的应对及其结果;中卷,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思想启蒙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影响;下卷,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
树皮船与兽皮船的历史不仅是船只历史,也是几千年来建造和使用这些船只掌控水道的人类历史,这是人类在河流渡口迁徙、捕鱼、贸易和捕猎驯鹿的历史,也是在海湾和海洋捕猎海豹、海象和鲸鱼的历史。如果没有树皮船和兽皮船的发明和改进,猎人和渔民及其族群根本无法在欧亚大陆北部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中生存。《欧亚大陆北部的树皮船与兽皮船》论述了从北欧到白令海峡和远东地区40多个土著文化和民族的树皮船和兽皮船,资料翔实且论证严密,详述了欧亚大陆北部广阔区域的各类小船的制作和使用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多种经济文化模式。
中国漕运历史悠久,它不仅同中国的各个朝代相始相终,而且也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同步兴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并予以出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 本书是《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项目其中之一卷,采用史证手法对中国隋元代和明清时期的漕运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共分两大编,即元代编和明清编。详细论述了元代和明清时期运河及漕运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不仅对了解、研究元代和明清漕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元代和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交通等方面的研究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的献礼之作,从南方报业下属媒体于1949 2024年间拍摄的新闻图片中,精选最具典型性、独特性、影响力、冲击力的400多幅经典影像,采用珍贵图片与文字简述、新闻片段相结合的形式,串联起广东75年来的发展画卷。 本书立足民生视角,讲述家国记忆,突出时代性、人民性,聚焦南粤大地上的重大事件、重大变革、重大现象,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变化。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 新生与求索(1949 1978) 大潮起珠江(1978 2012) 新风赋新程(2012 2024) 三个主要篇章,辅之以 特辑 ,再现广东75年的奋斗史,展现广东的奋斗精神与时代风貌,体现南方报人的使命担当。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我们对如何取火和用火早已习以为常,但很少人知道: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只需一只手就可以打出一个相对安全、可以控制的火苗。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打火器,凝聚了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发展成果的精华。 这是一本关于取火的历史和文化的前所未有之作,更是一个集中展示古今中外打火器的 纸上博物馆 全书呈现了近三百件打火器,作者从设计、工艺、结构、材质、技术和审美等角度对每件打火器进行了精到的介绍,展示了近六百年来打火器从初级原始发展到顶峰的过程,使我们在饱览器物之美的同时通览人类取火历史。
《被统治的艺术》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
中国机构编制史是研究国家机构、职官与职能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国家机构编制主要围绕如何巩固王权、皇权等政权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中枢机构的不断调整上。当皇权与相权产生矛盾,当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时,皇帝就会将身边的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由内官推上前台,使其逐步变成国家的中枢机构。当这一中枢机构对皇权构成威胁时,又会被新的中枢机构所取代。地方政权也是同样。在地方政权高一级的机构出现尾大不掉从而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时,统治者就会加以调整。当调整失败,皇帝也就会被取代。在地方机构编制中,县一级政权机构之所以延续两千余年不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国家机构编制围绕皇权而不断变化调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机构编制史的一条规律。中国机构编制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完
《大美中国Ⅰ:中华美妆3000年》系统讲述了中国美妆的演变历史。全书分为十五章,图文并茂,通俗易读,以 通史 形式梳理了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审美观念,美妆材质、技术与妆容形态,历史代表人物,古籍与典故,古为今用的遗产经验等内容,并从美妆的历史演变延伸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还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本草护肤进行了专题论述。行行有史,唯独 美妆 缺席史册,本书将为您揭开一个掩埋于历史尘封中的中华美妆世界。
本书共4编27章130余万字,分为清初的文艺思想、清中期的文艺思想、清代前中期的其他文艺思想三个部分,全面论述了清代(不含晚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本书在论述每一个时期的文艺思想时,都将该时期的文艺思想分为诗学、散文、词学、小说、戏剧、绘画、书法、园林、音乐等部分加以专题的论述和阐释,专题论述部分都既有概述阐释又有以代表性人物的文艺思想为中心的论述,既有清代文艺思想历史发展脉络的描述,又有典型人物文艺思想的分析,本书将清代文艺思想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冯时,中国社科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冯时 原价 ¥168.00 出版社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18-10-01
我国自古就是兵学盛国。 洛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于是,便有了《洛阳战争史话》这本书。 战争,有人说是 政治的继续 ,其实就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快捷、有效的解决办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战争史就是记述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专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主体组成部分。洛阳,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区域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 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这一切,决定它在历史上演绎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自
《张家口社会经济史研究论文集》(全2册)辑录有关研究明清以降至民国时期张家口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史、城市史及相关城镇、地域等方面论文62篇,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如蔡鸿生、许檀、祁美琴、刘秋根等的学术论文,也有张家口本地地方史研究者如乔彦军、常忠义等人的研究成果。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论文集划分为三卷:社会经济史卷,城市史卷,相关城镇、地域卷。社会经济史卷下设四个专题:(一)商贸、商道、商人、税关;(二)茶路、茶叶;(三)皮毛业、手工业;(四)金融。城市史卷下设四个专题:(一)功能演变及现代化;(二)开埠;(三)京张铁路、张库公路;(四)其他。相关城镇、地域卷下设两个专题:(一)蔚县;(二)相关地域。总之,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研究明清以降至近代有关张家口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市镇、交
江户时期,中日两国保持着密切的典籍文化交流。在现代学术目前,学者们对“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的研究,在起始阶段,往往是重新发掘流入日本的中国小说文献。本书分别从传入与获取、阅读与训点、翻译与评点、翻刻与
本书是福建省重点项目。系统研究了宋元福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发展特点与历史地位,宋元福建科技对后世的影响,宋元福建实用科学的兴起与发展、港口贸易与技术进步、农业及其加工技术的发展、建筑与手工业
这是一部抢先发售贯通探讨元明两代江南问题的论文集,以2016年元月天津“元明江南社会学术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为主体编辑而成。所论地域指广义上的江南,即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与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南
《世界悲剧通史》由谢柏梁著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
中国古代水运、漕运持续近两千年。各朝漕运有数量消长和运程伸缩,但本质上呈现先明可持续和明清不可持续两种形态。本书把中国古代水运史分为先明和明清两个阶段,前者不断圆古代中国水运梦,而本质上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