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饰史》以时间为轴,回望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20年西方服饰的时尚变迁,在地理、历史的多元素影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们材料不同,风格各异,展示着各种工艺技术。而在现代,时尚品牌频出,在一众设计师的带领下,服饰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趋势。全书包含600余幅精美图片,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服装版型图、服装设计图,经典海报、时尚杂志图、秀场摄影图 堪称一本服饰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校注》是石声汉先生所整理、校注的中国历代骨干古农书中工作量*的一部书,从1956年开始做准备工作,直到1966年 文革 前夕,耗时十年,全稿约140万字。1979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为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的《农政全书校注》(简称整理本),共107万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按出版社的要求对《农政全书校注》的原稿进行整理、压缩。为了不让父亲的十年心血之作失传,2009年底石先生的女儿石定枎毅然承担起复原、整理父亲手稿的工作。历时两年多,石定枎女士努力完成了复原、整理《农政全书校注》原稿的工作。石女士的复原、整理工作包括以下五项内容:恢复原稿校、注、案的体例,将原稿中校、注、案逐一对号入座,重新标注在平露堂本《农政全书》原文相应的位置;恢复被删去的敬告读者、所有长注、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篇专门讨论这个时期的第一部分,亦即亚历山大的复兴(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作者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介绍了亚历山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希腊文化从希腊本土向希腊以外的转移,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机构 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创建,以及围绕这个博物管所展开的各项学术活动;探讨了数学、天文学、力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技术、解剖学、医学、哲学、宗教、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以及艺术在公元前3世纪的进展。第二篇讨论了所谓希腊文化的式微和衰退,亦即基督纪元前的最后两个世纪,介绍了多个科学中心的出现,罗马的崛起,以及最终,罗马成为了引领科学文化潮流的中心;探讨了前一篇所论及的诸学科在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这两部分中,作者都用专门的篇幅对东方文化进行了论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清代卷,主要论述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清帝国书籍流转和文化史意义。主要内容有:书估与清帝国书籍的流转;嘉道时期苏州书籍社会;底层文人日记与清中后期浙江的书籍流动;晚清京城精英阶层的书籍世界;清代抄书与书籍生产及流动;清代的《读书分年日程》与读书风气;《说文》著述与测定学术风气的指标;家籍的编刊与文化传承;女性与阅读;清代的小说戏曲阅读;石印出版与晚清的科举、文化;新学书籍的涌入与 脑界不能复闭 。
本书是第一部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思想通史著作,在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全书分三卷:上卷,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840年后面对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中国人的应对及其结果;中卷,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思想启蒙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影响;下卷,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
中国漕运历史悠久,它不仅同中国的各个朝代相始相终,而且也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同步兴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并予以出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 本书是《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项目其中之一卷,采用史证手法对中国隋元代和明清时期的漕运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共分两大编,即元代编和明清编。详细论述了元代和明清时期运河及漕运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不仅对了解、研究元代和明清漕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元代和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交通等方面的研究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江淮流域的灾害与民生》精选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江淮流域灾害与民生”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编辑而成,分别就灾害史理论、江淮流域等地区灾害与民生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通过清晰梳理文化与文明、文化交流与文明交汇几个概念的内涵,厘清文化交流的特殊状态及它的 作伪 与 误读 ,描述了全球化中中国作为文化交流旗帜及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给予了一个清晰的描绘。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基于中西 方科技对比提出了著名的 李约瑟问题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简称 SCC,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更是以出版的规模 之大、周期之长,成为了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中, 李约瑟用大量翔实的证据,证实了许多中国古代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很多成就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西方,而且 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年是 具有开创性的,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识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
本书是谭光辉教授积15年之功,研究中国流行小说史的力作。作者搜集、分析了自清末、民初至21世纪前十年的小说文本和评论文献,共计1200余条;从中爬梳110年间中国社会思潮和社会情绪的变化,对小说流行度产生的影响以及流行小说的发展脉络;结合110年间流行小说的运作模式,制定了流行小说的排行榜。本书展现了百年流行小说的精华,解读了大众文化的流变,堪称中国百年流行小说史的阅读盛宴。
编撰《新编中国邮政通史》(6卷本)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一项大型文化工程。该通史内容上溯先秦,下至当代,六卷研究时段分别是: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第二卷,隋至南宋时期;第三卷元明清 (1840年前
中国近代海关业务庞杂,以征税部为核心,兼办外债、内债、邮政、教育、外交等,征税部内班所涉及的管理人员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海关职员任调公报》以季报(后改为月报)的形式刊载了职员的履历变化,1865年至1913年共计刊行188期及增补14期,是海关人事变动为详细、权威的信息,是中国近代史、海关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较海关《题名录》,《海关职员任调公报》以动态方式公告人事变化,记录更为系统完整,信息更加丰富。本书以辑录、翻译为基础,对1865年至1913年《海关职员任调公报》征税部内班职员的任命、晋升、调口、休假等进行对比校勘,增加引文注释,编制索引,是海关人事研究、旧海关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西方工业化多建立在自身基础之上,是其内部发展的结果,而俄国工业化则带有外来性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赶超型特征。俄国现代化起源于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时期确立的现代化模式是帝国模式。19世纪上半叶俄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早期工业化奠定工商业和技术基础。19世纪下半叶俄国工业化进程开启,伴随着铁路建设热潮、技术革命和交通运输革命,俄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共十四章。在收集中外资料的基础上,以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为主线,系统化分析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各阶段特征、轻重工业发展状况,以及俄国工业化前提和特征。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俄国工业化的经济和历史效用,探讨工业化的特殊作用。对比刺激俄国和西欧工业化发展的因素,探析俄国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为研究
《张家口社会经济史研究论文集》(全2册)辑录有关研究明清以降至民国时期张家口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史、城市史及相关城镇、地域等方面论文62篇,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如蔡鸿生、许檀、祁美琴、刘秋根等的学术论文,也有张家口本地地方史研究者如乔彦军、常忠义等人的研究成果。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论文集划分为三卷:社会经济史卷,城市史卷,相关城镇、地域卷。社会经济史卷下设四个专题:(一)商贸、商道、商人、税关;(二)茶路、茶叶;(三)皮毛业、手工业;(四)金融。城市史卷下设四个专题:(一)功能演变及现代化;(二)开埠;(三)京张铁路、张库公路;(四)其他。相关城镇、地域卷下设两个专题:(一)蔚县;(二)相关地域。总之,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研究明清以降至近代有关张家口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市镇、交
西方工业化多建立在自身基础之上,是其内部发展的结果,而俄国工业化则带有外来性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赶超型特征。俄国现代化起源于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时期确立的现代化模式是帝国模式。19世纪上半叶俄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早期工业化奠定工商业和技术基础。19世纪下半叶俄国工业化进程开启,伴随着铁路建设热潮、技术革命和交通运输革命,俄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共十四章。在收集中外资料的基础上,以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为主线,系统化分析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各阶段特征、轻重工业发展状况,以及俄国工业化前提和特征。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俄国工业化的经济和历史效用,探讨工业化的特殊作用。对比刺激俄国和西欧工业化发展的因素,探析俄国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