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论先秦两汉时代早期经典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形成条件。既注重从文明史的角度讨论中国 前轴心时代 和 轴心时代 的经典文化,又重视从经典文化的角度讨论早期中国经典的意义体系及其文化转变。主要内容有:中国早期经典的发生、诸子的言说与书写、先秦两汉经学文献体系的思想史考察、经典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谶纬思潮和文献的兴起、经典的神秘化等。从早期经典的发生,到诸子文献的形成,从先秦两汉经学文献体系的形成,到西汉末年谶纬的兴起,本书系统论述了经典的宇宙化、历史化和神秘化过程。
有鉴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界关于文献、图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逐渐兴盛和以 书籍史 视角对中国古代文献图书史研究成为海外汉学的热点,本书通过梳理、解释本土学术中自成系统的文献、图书研究的 内在理路 及其强大惯性,在引入外来新方法、新视角所发生的观念上的歧异和实践中的困惑,从而从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献做概括式的总论;以专题研究为线索,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涵义及形态;古文献的载体;古文献的生产和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文献的的保存与流播;中国古代文献的的阐释传统;古典文献学的文化史内涵。
《古代民间文书与契约精神》以近年 新发现 的闽东文书为基本史料,梳理了民间文书不同种类之间以及民间文书与契约文书、契约文书与契约精神的内在联系。认为民间文书的核心是契约,人们围绕着契约构建起的一套经济交往行为规则,不仅在经济领域里形成了 经济契约秩序 ,而且对治理乡村社会小偷小摸式的偷盗行为、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于婚姻的忠诚、为人之诚信等道德层面产生影响,从而成为古代乡村社会人们行为的 契约秩序 准则,而被奉为古代社会人们思维、行为方式渊薮。 本书从百姓的微言出发,从经济社会史的角度,对乡村社会民间生活细微进行观察,探索中国古代契约实施过程中承诺的可行性、契约的公开性、执行的严肃性等问题,力图勾勒出民间微言成为民族大义的演变路径。从而揭示中国古代契约精神依附于契约文书的发展,经过民
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与西欧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视野对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进行了论述。作者广泛征引各类文献典籍和中外学者的研究论著,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本书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本书围绕冬季奥林匹克的历史脉络展开,对1924-2018年已举办过的23届冬奥会的办赛理念、组织模式、赛事概况、文化影响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阐述。本书不仅是百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程记录,还是贯穿了23届冬奥会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发展史。冬季奥林匹克是怎样构成的,哪些是时代背景、自然条件赋予的,哪些是冬季奥林匹克自己生成的特性?这些经验中可持续、可发展传承的又是什么?本书透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述,将冬奥的历史与中国现在以及未来连接起来。
本书是一部介绍沙拉发展历程的简史,全书正文共六章,主要探讨了自古罗马帝国以降的欧洲沙拉的发展轨迹,兼论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沙拉菜肴与欧洲沙拉的不同之处。 沙拉这道菜肴最初由从山坡上采集的野生植物调制而成,在古代被认为没有特别的营养价值,它们总是在质地、味道和热量方面与正餐形成对比。随着生蔬菜和新鲜蔬菜被视为健康的饮食选择,沙拉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食物。作者揭示了沙拉是如何在一餐饭中占据自己的位置 有时是在正餐之前,有时是作为正餐,有时是作为最后一道菜,以及沙拉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界各地演变成一种价值极高的单独菜肴。 本书描述了沙拉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发展,并介绍了知名沙拉的历史及食谱,因此是一部食物历史学家和各地美食爱好者的书目。
作者访问了上百位美国四星上将、千余位准将以上的将领,与一万多位曾与这些将领共事过的人士进行了面谈或书信访谈,同时参考大量书信、日记与回忆录,归纳出许多将领所具备的特质:公正无私、勇于挑战、努力学习、关怀下属等。而这些特质彼此融合,进而塑造出将领的 风格 。 本书虽然以美国军事将领的统御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同时也适用于所有政府组织与企业管理组织,因为一个好的领导者除了要带领组织成长,更要展现无私的领导风格、增加组织内部的向心力,本书可说是所有领导者的之书。
本书选取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3座驿站,讲述了发生在驿站里的逸闻趣事。这些趣事,有的是曲折离奇的悬案,有的是是非颠倒的冤案,有的是神人相会的奇谈,有的是英雄迟暮的感叹。在悠悠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由于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各色人物以驿站为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历史活剧。 这23座驿站,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涵盖了水驿、马驿、驿亭、置等不同类型。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张俯视天下的大网,一张行旅览胜的大图。如今,它们有的健在,以文物单位和教育基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余热;有的荡然无存,只剩遗址或地名还能勾起些许历史记忆。
中外江河史传丛书 *辑推出《长江史传》、《黄河史传》、《运河史传》三册。《运河史传》拟分为 运河源头 、 大河横流 、 国之根本 、 横空出世 、 鼎盛年代 、 渐退渐远 、 至真千里 几大板块。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4万字、300余幅珍贵图像史料和照片,采用了以时间演变为主轴,分类阐述和系统探讨的研究方法。*二章探讨了古代社会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发展与特征。第三章到第五章对三大都市空间、住宅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造园的空间与意匠特征。第七章探讨了城市、公园路、校园、街区四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设计经验。第八章对日本环境设计史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全书以40余万字、近百张资料照片,讲述前辈音乐人的艺坛往事、揭秘知名音乐机构的前世今生、追忆乐坛往事种种。内容包括萧友梅、黎锦晖、冼星海、聂耳、贺绿汀、麦新、孟波、刘雪庵、韩中杰、王洛宾、沈湘、张权、郑德仁、温可铮、朱逢博、刘炽、马可、任桂珍等乐坛名家的生平成就与艺术生涯往事,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声乐研究所、上海三大口琴会、上海管乐团的创立与发展过程, 上海老歌 的盛衰、 上海之春 的诞生、 全国音乐周 的始末、《东方红》《长征组歌》《梁祝》等名作诞生的台前幕后。
本书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文摘报》 旧报新读 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 专栏文章集结而成,以 旧报新读 的形式,对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改革征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的激荡和转变的典型性的人和事进行解读。全书共收录 旧报新读 文章25篇,内容涉及思想解放、经济改革、科技教育、人才流动、道德法制、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从微观历史层面的人物、故事、场景还原改革开放的行进轨迹,在 新 与 旧 的对比中,让读者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思想解放、社会转型、文化嬗变,以及未来的走向,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读者体会到改革的艰难和不易。正如本书的主编刘昆所说的: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
该书包括作者多年积累的五十余篇学术论文,是著者对宋代两浙路及浙江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部分研究成果,重点是对宋代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论述。同时,该书又兼及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时期浙江经济文化的研究。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 一幅总图 ;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 特写镜头 对 总图 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 大自然的启示 、 科学与万物生灵 、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 天人感应 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