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福建这一 朱子学的原乡 ,以闽人的科举入仕之路与出版活动为切入点,分析福建在中国近世的历史地位与文化重量,兼容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视角新颖,考证翔实,足称海外汉学之力作。书分二部五章,第一部探讨宋明闽籍士大夫群体在士人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第二部围绕《资治通鉴纲目》及衍生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活动,揭橥朱子学对福建士人与出版者的深远影响。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 一幅总图 ;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 特写镜头 对 总图 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 大自然的启示 、 科学与万物生灵 、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 天人感应 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十分显著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历史已经成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bi备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史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可靠途径。 本书从人类的诞生与古代文明、古希腊的科学技术、罗马的科学与技术、欧洲中世纪、阿拉伯的科学技术、文艺复兴与工场手工业、近代科学革命、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社会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20世纪上半叶的新兴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西方科技发展的简明历史。本书在编排上注重科学史与技术史并重,注重科学技术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结合,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步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对立的思想教条,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全新道路,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两大奇迹 ,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
综观40多年的农业农村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并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农业经营体制,构建了结构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 两个结合 的角度,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对实事求是思想追本溯源、究理求真,上至先秦,下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实事求是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内涵演变转化放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党的百余年奋斗史的历史视野中进行考察,结合中国古典文献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融通研究,对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史进行了系统和深刻梳理,是一本贯穿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通俗理论著作。
考虑到 1945 年以来席卷西方的 信息革命 和 1986 年开始席卷欧洲的政治革命,《西方图书馆史》对前一版进行了大幅修订,本版本为最新版。本书全面探讨了整个西方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和演变,详细介绍了图书馆如何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出现、扩展。本书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的图书馆、中世纪的修道院图书馆、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印刷机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等。本书对图书馆的演变进行了全面而引人入胜的描述,使其能吸引图书馆员、学者、历史学家以及任何对知识的保存和获取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航程。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行政权力结构变革、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完善和管理服务方式手段创新等。40多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对科技体制不断改革,有力促进了科技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我国科技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体制,建设新的科技体制,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成为我国在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书既有通贯性的历时考察,也有专题性的共时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在治乱交替的历史脉络中,生生不息、传承不坠的文化规律,介绍古代图书文献传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四书类文献置于儒学发展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文献与学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主要有:古代中国文献传承的制约因素;汉代图书整理与文献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编纂与学术传承;易代之际的文献恢复与流通;古代帝王与文献传承 以清代为论域;极权帝王与文献传承 以清代为论域,等等。
《全球科技通史》由吴军著
本书将黄檗文化界定为发源于福清,借助地方文化传承,在海上丝绸商路往来交流中形成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书中细致追溯了黄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动梳理了以隐元为核心的黄檗禅僧与日本江户时代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生活习俗以及极具文人精神品质的文学、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成就。全书通俗、形象地展现了黄檗文化作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桥梁的现实价值,诠释了文明之间的开放、包容、对话,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互信、发展的长远意义。
本书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 四大副刊 之一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思想史、文学史、副刊史的广阔视野中来历时性地考察它的思想倾向、精神轨迹、历史沿革及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全书主要论述了在郑振铎、柯一岑等人的主持下《学灯》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所扮演的暧昧角色以及刊物定位问题,研究系报馆及其文化事业没落的历程,在俞颂华和郭虞裳的主持下《学灯》在五四运动中自身的思想转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梳理了《时事新报》创刊过程及其与进步党之间的历史渊源,说明了张东荪创办《学灯》产生的重大影响,对《学灯》在新文化运动场域内的角色进行了文化定位。
《中国劳模史(1932-1979)》是国内首本记录中国劳模发展辉煌历史的史料著作。本书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劳模在瑞金中央苏区起源、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大生产运动、积极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力量、改革开放后积极恢复生产建设等历史,反映中国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本书为 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全书分为历程篇和史料篇两部分,聚焦1978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作用和影响,通过政策文件、法律规章、期刊摘要、著作介绍、大事记等门类进行归集提炼。
本书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以局部照见整体,为认识20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 本书立足文本分析,从学术史和比较的视角出发,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 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著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 本风貌。 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著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 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 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 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