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学勤先生最后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绝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古食谱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为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本书以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对象组织的化学、物理与生物特性以及生长或形成机理,深入探讨不同研究对象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特征,以及我国古代人类(或动物)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与不同因素的影响机制。同时,在不同研究对象污染判别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索我国南北方骨骼保存与污染的机理。后,以我国考古学文化发展为脉络,深入解析我国古代不同地域人类社会经济的演变规律,并提出有关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新的见解。
杨泓是 考古所研究员,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专家。他主持编写《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并且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志》《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文明的轨迹》《考古一百年》等专著。本书收录了杨泓从事考古60年来的重要文章,既有他为《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书所写专题文章,也有他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俗演变、城市规划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在对考古遗址展示利用建设项目和境内外文物影响评估现状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文物影响评估体系。本书提出的评估体系重视和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的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真实性、完整性评估,影响程度与价值挂钩,减缓设计和保护措施等的技术体系。同时,这套评估体系在评估程序、评估工作等级和工作范围、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重视并融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大量的评估实践,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本书正文包括 各地考古发现出土的辽代铁器 阜新出土的辽代铁器 阜新铁器年代研究 三卷,不但首次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章,按城址、遗址、墓葬分类,以遗迹点为记述单位,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年来全国各地考古发现出土的辽代铁器,而且在彩色图片多角度展示的配合下,分门别类地描述了阜新出土的400多件辽代农业、渔业、手工业、兵器、刑具、生活用具等60种铁器,并对阜新出土的铁器进行了年代考证研究,对以往辽金铁器考古研究中存在的断代失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对辽金铁器断代提出了自己有根有据的观点,不但在内容全面性和图片丰富性方面堪称前所未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很高,而且体例结构比较合理,研究方法较为独特,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 这部专著不但填补了此前辽代铁器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具有开拓之功,而且对辽
本书是迄今为止 系统研究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学术专著,初步构建起巴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全书以考古发现为经,以历史文献、文物标本、文化事象为纬,探究了巴文化的基础概念、文化谱系、文化分区、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原始工业,以及巴文明起源、发展、消融的宏阔进程。总体上看,巴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蜀文明共生互融,巴国与楚国长期共处而又充满斗争。巴文化在物质形态、人文个性、民间习俗等方面特质突出,巴文明具有高迁移、弱中心等特色,其政治形态经历了从神权到礼治与巫、武共存的阶段,其 具有多部族、松散化等特点。 本书适合文博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专业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国机制铜元作为近代流通货币行用,只有短短的五十年的时间,却改变了中国三千年以来的钱币铸造模式,成为一头连接着传统方孔制钱,一头连接着现代机造硬币的划时代的历史货币。《中国机制铜元目录》(第三版)集编者多年收藏研究近代铜元的心得和成果,收录了2100余枚涵盖不同面值的铜元实物照片(包括第三版新增的各类机制方孔制钱约300枚),进行版别分类,并按照钱币品相和存世多寡定参考价,是现今铜元研究和收藏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三代考古.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论文集。第九集包括考古新资料,理论探索,历史、考古与文化,手工业研究,学术史,考古方法与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七个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人员和中外其他科研单位学者的论文45篇。
《齊太公吕望表研究》詳細考證了《齊太公吕望表》的製作舆保存流傅; 次撰寫較爲完備的學術史,並訂正譌誤,提出符合實際、高效率的研究理論與方法。遍尋記録與拓本摹本,考訂碑刻斷裂經過、文字磨泐歷程,對《齊太公吕望表》拓本摹寫本断代,將《齊太公吕望表》拓片時代分爲7期,細緻而可靠。對《齊太公吕望表》碑文復原與校注,自明代以來 次成功復原了《齊太公吕望表》碑文。 後,利用《齊太公吕望表》考證了汲冢的地望、汲冢書出土之年、齊太公望的籍貫與年紀、《周志》的性質等重要學術問題。
温州曹湾山遗址于2002-2003年发掘,共清理发现30余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和大范围的建筑基础遗迹,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玉器和各类标本。遗址确认了好川文化在瓯江下游地区的分布,极大地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对于构建浙南早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州的文化史也自此肇始发端。2013年,曹湾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对曹湾山遗址的基本情况和发掘工作进行了具体介绍,对曹湾山遗址的墓葬、灰坑、建筑等遗迹以及各地层出土的大量陶器、石(玉))器等遗物进行了详细的图文描述和梳理,并通过初步的分析对遗址内的遗迹单位和地层进行分期归纳。 通过不同遗址间的对比,提出了好川文化“曹湾山类型”的命名。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 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杨泓是中国 的考古学家,从事考古工作60余载。本书是杨泓的文集,分为三个版块,即考古文物小品、考古文博忆往、书序以及前言。其中考古文物小品收录杨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各大报纸、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各种文物介绍,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考古文博忆往则回忆了作者本人的成长历程,还有对其影响较大的多位良师益友,人物刻画生动,情真意切。书序以及前言收录了杨泓所出图书的前言、后记,以及他给学生、朋友所出之书所写的序。
本书以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之间、宁镇皖南、鄂东南和赣鄱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格局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复原四地在不同时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关系变迁以及接受中原的礼制传统而逐渐政治中原化的发展进程。首先通过对各遗址内涵的分析,初步建立起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对考古学文化的的总体格局进行探讨,重点关注其文化因素的变迁过程和模式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其次利用文献和铭文资料,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情况对四地的人群族属和势力集团以及他们的变迁进行分析论证。 终达到认识中原王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略的不同目的、模式和影响范围与程度的目的。
《入山与出塞》收录李零考古艺术史论文二十九篇,分为“写在前面的话”“翁仲研究”“有翼神兽研究”“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淅川楚墓研究”“楚国铜器研究”与“读书偶记”八部分,探讨课题牵涉广泛、丰富多元。文章内容多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等研究,以小见大,探究表象之下的渊源流变。 作者欲从“入山”与“出塞”两个角度出发,解释中国上古文明演变的特色。在全书首篇《入山与出塞》一文中,作者大略叙述他近来关注的两个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以及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前者(入山)强调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已发展出自身独树一格的文明特色;后者(出塞)则论述远古时期中外(华夏与蛮夷,中原与境外,东方与西方)交通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方式则是考察出土文物的型
任式楠、吴耀利主编的《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精)》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空间方面,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 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内涵方面,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尽可能提供该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时注意勾画若干重点文化区的文化谱系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