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并从五代开始走向了下坡。这是因为山崖间的石窟正在越来越多地模仿着地面上的寺院,而自己本身的特色却慢慢地消失了。到了明清时代, 大部分佛教徒把眼光移向了地面上的木构殿堂,于是,中国的大小石窟寺群就逐渐衰败、荒废了。石窟寺院荒废以后,在古人的眼里也和我们 一样,这些过去僧侣们修行的理想场所,就变成了名胜古迹,本书是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国石窟寺的介绍。
敦煌文化的内容 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 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本书为“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内容分为“弹指一挥间——五千年历史”“一叶一菩提——敦煌石窟艺术”“无言的述说——藏经洞出土文献”“穿越时空——敦煌地区的遗迹、遗物”“吾国之伤心史——文物被掠录”“绿洲新貌——名胜古迹与地方特产”“莺歌燕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个部分,
敦煌文献中出土了数百件蒙书,新发现《兔园策府》《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百行章》《孔子备问书》《古贤集》等20余种已经散佚的蒙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蒙书的内容,对了解唐五代童蒙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一是,极大丰富了唐五代蒙书的数量。不仅让学界一睹千年前的蒙书,而且通过研究,重新认识了唐五代童蒙教育,也为当今儿童读物提供了 多选择。二是,敦煌蒙书在我国蒙书编撰史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三是,在敦煌蒙书发现之前,研究唐五代童蒙教育受到极大限制,内容十分有限,学界对唐五代的童蒙教育,集中在家学和村学,无论资料和视角都很有限。敦煌蒙书的发现极大改变了这一现状,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学郎题记,为研究州县学、乡学、村学、寺学、社学、义学提供了丰富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立坚韧的品格;而来往商旅、各色移民,又成就了其博大胸怀。古代敦煌人,面对恶劣环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顽强拼搏,勇于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善于利用自然、战胜自然,形成了乐观而炽热、平凡而独特的生存生活智慧。本书分十一章,从开窟造像、一心供养、思想信仰的宗教情怀,到婚丧嫁娶、天人情性的人生情感,再到启蒙教育、文学修养、妙乐眩舞的文艺生活,直到农牧工商、军事装备与政策措施的社会治理,结合敦煌壁画内容及文书资料,全面系统地阐述古代敦煌人的生存生活智慧,揭秘敦煌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善待生活的人生密码。
本书从历史、地理、艺术及保护四个方面为读者带来了一个生动多维的敦煌,轻松的文字和精美的手绘插图让一个遥远的敦煌与我们近距离产生了 多层次的连接。本书分为时光之美、空间之美、艺术之美与消逝之美四篇,随着翻阅慢慢领略关于敦煌的时空与积淀,将不同维度的敦煌展现在大众眼前,让读者对敦煌有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读物, 是一部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华 传统文化的图书。本书用问答的体例轻松的带出丰富的信息。 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广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 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从而推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敦煌文献中出土了数百件蒙书,新发现《兔园策府》《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百行章》《孔子备问书》《古贤集》等20余种已经散佚的蒙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蒙书的内容,对了解唐五代童蒙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一是,极大丰富了唐五代蒙书的数量。不仅让学界一睹千年前的蒙书,而且通过研究,重新认识了唐五代童蒙教育,也为当今儿童读物提供了 多选择。二是,敦煌蒙书在我国蒙书编撰史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是,在敦煌蒙书发现之前,研究唐五代童蒙教育受到极大限制,内容十分有限,学界对唐五代的童蒙教育,集中在家学和村学,无论资料和视角都很有限。敦煌蒙书的发现极大改变了这一现状,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学郎题记,为研究州县学、乡学、村学、寺学、社学、义学提供了
敦煌文化的内容 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 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本书为“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内容分为“弹指一挥间——五千年历史”“一叶一菩提——敦煌石窟艺术”“无言的述说——藏经洞出土文献”“穿越时空——敦煌地区的遗迹、遗物”“吾国之伤心史——文物被掠录”“绿洲新貌——名胜古迹与地方特产”“莺歌燕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个部分,
敦煌文献中出土了数百件蒙书,新发现《兔园策府》《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百行章》《孔子备问书》《古贤集》等20余种已经散佚的蒙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蒙书的内容,对了解唐五代童蒙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一是,极大丰富了唐五代蒙书的数量。不仅让学界一睹千年前的蒙书,而且通过研究,重新认识了唐五代童蒙教育,也为当今儿童读物提供了 多选择。二是,敦煌蒙书在我国蒙书编撰史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三是,在敦煌蒙书发现之前,研究唐五代童蒙教育受到极大限制,内容十分有限,学界对唐五代的童蒙教育,集中在家学和村学,无论资料和视角都很有限。敦煌蒙书的发现极大改变了这一现状,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学郎题记,为研究州县学、乡学、村学、寺学、社学、义学提供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