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沈从文有关文物与艺术研究论文集。共收录作者48篇研究论著,这些论著考证严密,论述生动,见解独到,是沈从文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历史文物研究的成果集成。研究既严谨务实,文笔又清新可读,处处显示大家风范。
这是一部科学、系统地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的 大众读物。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图片,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以及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等都进行了科学、详尽地描述,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这部集子收录的是沈从文先生关于文物与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配有多幅精美插图,四色印刷,为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是沈从文先生后期的重要作品。 张充和女士说,有人说沈从文不写小说,太可惜!我以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那才可惜!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沈从文先生文物考古方面论文的价值。
“文明”(CiviIizNion)和“文化”(Culture),常常是互用的,不仅汉语如此,西文亦然,均是指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英国格林.丹尼尔将世界文明分为6大文明,德国斯宾格勒举出8个主要文化,英国汤因比列出26个文明,其他还有7个、9个、11个、12个文明等不同的说法。美国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当代的主要文明有7个,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他指出:“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显然,政治、经济、伦理、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乃至科技无不涉及文化问题。因此,今天的人文和科技各门学科的专家、学者均日渐注意从文
《画像石艺术:砖石精神》对中国画像石艺术——重点是汉代画像石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与介绍。对画像石艺术的欣赏和解读,大致有两大方面:一是对其独特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发现,感悟直观的美;二是对其图像内容、意义的发掘与领悟,探究形式背后的精神因素。《画像石艺术:砖石精神》通过对具体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分别揭示了它们的形式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而对其审美意蕴的时代独特性进行挖掘,最后提炼出其艺术精神:包容精神、浪漫精神和雄浑气象。
本书在前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榆林窟第3窟这一营建于西夏时期的窟室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梵、藏、汉与西夏文文献记录的珍贵信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题材内容及其配置内涵。透过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西夏人对汉地大乘佛教和密宗 本书着重讨论的时代,即10~13世纪,是中国历 的重要时期,其间经历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涌现出很多全新的艺术现象和图像样式,党项、吐蕃、回鹘、汉等族在河西地区均留下了各自的生活痕迹,反映在石窟壁画艺术方面就是壁画内容的多元性和宗教思想的复杂性。10~13世纪的中原人士和印度僧团互相交往,创造了继唐代前往西土求取佛经盛况之后的又一个求法高峰,这一时期开辟出来的取经路线使得印度、中亚地区的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