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半个世纪以来 部全面的约翰·洛克传记。本书以历史系年为序,描述并解释了洛克的思想及其接受情况,同时旁征博引,涉及洛克与朋友的亲密友谊和热诚交往的私人生活细节,以及他在越来越引发关注的公共生活中参与的角色,包括牛津大学的导师、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合作者、尽职尽责的公务员。全书以十章的篇幅结构系统地论述了洛克的方方面面。包括洛克在法国、荷兰等地的生活学术经历。全书详略得当,脉络清晰,是一部人们期盼已久的洛克传记。
本书稿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点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一点他早年的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从戴秉国同志亲历和见证的这些重大外交事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世纪 初十年 形势的波诡云谲、 关系的错综复杂、中国外交的波澜壮阔,而且可以 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自己,学习如何同世界打交道,为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 高水平上造福全人类而努力。
于成龙1638 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后举家定居直隶京南固安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于成龙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廉能天下 ”“本朝 贤抚”赞誉。于成龙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于成龙全传》利用《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和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传主于成龙及相
《翁文灏日记》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 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同时,他还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他的日记中,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见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的人物既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也有胡适、竺可桢、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学者,还有许多工商界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卢作孚、吴蕴初、孙越崎等等。 有些内容还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极少或未曾为史学界
本书稿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点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一点他早年的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从戴秉国同志亲历和见证的这些重大外交事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世纪 初十年 形势的波诡云谲、 关系的错综复杂、中国外交的波澜壮阔,而且可以 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自己,学习如何同世界打交道,为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 高水平上造福全人类而努力。
于成龙1638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后举家定居直隶京南固安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于成龙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廉能天下 ”“本朝 贤抚”赞誉。于成龙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于成龙全传》利用《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和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传主于成龙及相
报刊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马克思博士毕业后,所进行的 份工作,就是在《莱茵报》当编辑),而且还是他们用来对抗和批判当时那个压迫人、剥削人的时代的重要理论阵地。可以说,围绕着报刊活动所展开的斗争、论辩,几乎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该书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记,比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材料,编写了两人报刊活动年表。书稿自编成后,一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专业课用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小的价值。
代表战后日本的思想家鹤见俊辅(1922—2015)出身显赫,外祖父是后藤新平(历任日据 时期民政长官、满铁总裁、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东京市长等),与伊藤博文有深交,父亲是鹤见祐辅(作家、政治家),日本公共外交领域的先驱。 不过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鹤见出于反叛心理,从小品行不良,之后在父亲安排下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学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鹤见乘交换船回国,作为军队文职人员前往爪哇岛工作 。在此期间他的一位同事被选中去执行杀害俘虏的命令,这成了鹤见哲学思考和道德逼问的关键时刻。 日本战败后,鹤见创办并主持《思想的科学》,这本杂志堪称了解战后日本的钥匙,除了出版时间达五十年,还因为它是一个要 广泛深入日本社会肌体的平台。而在这一切之中,鹤见俊辅堪称灵魂人物。 本书是自幼
本书是半个世纪以来 部全面的约翰·洛克传记。本书以历史系年为序,描述并解释了洛克的思想及其接受情况,同时旁征博引,涉及洛克与朋友的亲密友谊和热诚交往的私人生活细节,以及他在越来越引发关注的公共生活中参与的角色,包括牛津大学的导师、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合作者、尽职尽责的公务员。全书以十章的篇幅结构系统地论述了洛克的方方面面。包括洛克在法国、荷兰等地的生活学术经历。全书详略得当,脉络清晰,是一部人们期盼已久的洛克传记。
本书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主编。上海大学图书馆2021年推出了“心系乌蒙 情牵千里——钱伟长与毕节试验区扶贫记忆展”,2023年推出了“钱伟长与文化遗产保护——纪念钱伟长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这两个展览是图书馆深耕钱伟长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以特色馆藏为基础,并通过征集和整理,深入挖掘钱伟长相关档案和历史资料,形成本图录。该图录讲述了钱伟长参与我国扶贫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事迹,展现了他服务 需要的责任担当,是传承和弘扬钱伟长精神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