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万绳楠教授关于历史人物研究所撰写的系列传记之一。本书不同于通常的文学传记,而是以史学传记的形式来撰写的,力求做到传、论、考结合。全书共10章,通过文天祥一生的历程,塑造了士大夫兼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形象。以往为人所忽略的文天祥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本书稿中都有详尽的分析挖掘,对全面深入了解文天祥的人格精神、生活经历、文学成就等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其中最后一章关于文天祥的传记与祠祀,可视为研究文天祥生平史料的举要;祠祀一节使我们可以清晰了解文天祥身后在历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后附文天祥事迹编年,亦便于检索。本书语言通畅,叙事简明清晰。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文天祥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人物研究的深入,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辉传统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为张学良的人物传记。该书分上下两册十五章,详细描写了张学良的一生。从地方军阀到爱国将领,作为 东北王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随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愈发强烈,除却对东北家乡的热爱与保护,更多的是对国家的担忧。他舍家报国,逼蒋抗日,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就此丧失人身自由而成就一番历史伟业,为后人铭记。书中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张学良的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和再现,从中对历史人物也进行了公正的评价,是一部难得的全面介绍张学良的传记著作。
本书系统论述了张謇在中国近代垦牧、水利、创新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全书分为三部分。 部分详述了张謇从集股开创具有资本主义特色而又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对苏北原称为“两淮盐场”大面积盐渍化荒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实行逐步改革的历程。第二部分讲述了张謇在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导淮局督办、江苏新运河局督办等职时,在河流治理、海堤建设、水闸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第三部分论述了张謇在投身各种改革活动时,提出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创见: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等思想和主义,创造了20多个 ,并积极付诸实践,促进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位历史学家经历的20世纪全景。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拥有犹太血统的英国公民,出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少年失怙,辗转于柏林与维也纳之间,在“二战”前回到英国。他是德国魏玛时期的德 员,是剑桥大学中激进的学生革命者,是被英国军情五处长年监控的左翼分子,是切?格瓦拉的翻译,是环球旅行者,是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学家,是知名爵士乐爱好者与乐评人,是现实政治经济秩序的评论家,也是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享誉 的大众历史写作者。 少年时在柏林目睹德共与纳粹斗争的经历,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霍布斯鲍姆内心扎根。在他见证了20世纪灾难性大事件——从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上台,核危机,到9?11恐怖袭击——的漫长人生中,他经历过无数欧洲政治思潮的风云变幻,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信念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个民族英雄。 道光
......
本书辑录了晚清名士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涉及的人物,然后通过大量的正史、方志、家谱、行状、讣告、事略、家传、墓志、神道碑、年谱、朱卷、同年录、同官录、缙绅录、官员履历、日记、诗文集、报刊等文献,尽力考出其字号、籍贯及生卒年月日,并注出文献来源。本书以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所记交游晚清人物为中心,不仅 考出大量晚清名人的生卒年,而且订补了目前已出清代人物相关工具书的不少错讹,为研究晚清人物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书是清末边疆大臣祥麟在光绪十年至光绪二十四年间所撰日记。 祥麟(1848—?),字仁趾,满洲正黄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中翻译进士,光绪十年二月任哈密帮办大臣,光绪十一年十一月调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授察哈尔都统。祥麟日记巨细靡遗地记述了他在哈密、乌里雅苏台、察哈尔三地任职期间的行程记录、日常公务、人际交往、家庭琐事等,为西北边疆史、中俄关系史和晚清社会生活史研究等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现存的祥麟日记稿本、抄本,分藏于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 傅斯年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本次整理,汇集所知存世的所有祥麟日记,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哈密日记(光绪十年二月初六至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乌里雅苏台日记(光绪十二年四月十三日至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和